| |

文遠大講堂舊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王立堅—流行音樂的地下傳播
日期: 2020年08月08日    

王力堅[1]

 

今天的主題是“流行音樂的地下傳播”。我們先看看照片了解文革的曆史知識。如果看過一些有關的資料,可能會覺得這些知青下鄉幹活苦哈哈,生活很艱苦。但是你看照片,那個時候我們都會有蠻多的自娛自樂的活動,所以其實我們今天要講所謂流行歌曲的基礎和背景。

一、文革和文革中的地下歌曲

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教授,他在好多年前有一個對文革期間歌曲的研究。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意思大概是:當時在文革期間流行産生的知青歌曲,因為屬于官方意識形态所不允許的,所以它的創作和流傳都屬于地下狀态,在後來中國音樂史中是個耐人尋味的空白。但是我認為這是中國音樂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歌曲不僅在當時流傳相當廣泛巨大,而且對後來中國通俗音樂有着深遠的影響。這些流行歌曲如果從字面上看,顯然它具有群衆性,自發性的特點,是以原生态的方式來反映群體的精神面貌跟情感世界。原生态就是,不是後來的一些記憶、或者小說的一種藝術加工後的表現,它就是當時知青的精神世界怎麼樣、情感面貌怎麼樣,通過歌曲如實地反映出來。

19681226日,毛主席有這麼一段話,我想即使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也都會知道這段話。意思是說,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去再教育很有必要。在當時這就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号角。上山下鄉的口号是:改造思想、經受鍛煉,成為革命事業接班人。這顯然是

當時主流觀念的表現。當時作為一種廣為相傳的形式,産生了不少受當局所推廣的知青的歌曲。

1971“913林彪事件”之後,知青從在早期對革命的憧憬信仰轉回對文革産生困惑、懷疑乃至思考,甚至是叛逆。知青運動就從早期的激情高昂到消沉悲觀以及覺醒的趨勢在轉變。在這個情形之下,在19661968年之間,知青将曾經批判過的那些封資修的東西,紛紛找出來,用來當作自己精神上的某種慰藉。封資修這是個貶義詞,具體點來說是文革前所流行所出版的小說、電影、歌曲等等,是文學藝術的東西。因為文革中幾乎隻剩下樣闆戲,這些東西被知青翻出來後,在地下傳閱。這些在文革前所流行的歌曲更加廣泛地得到知青的喜愛,拿來傳唱。除了這些歌曲,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知青當時自己所創作的歌曲。

所以如果從大類來區分,知青地下傳播的歌曲可分為外國歌曲、老歌和自創歌曲。外國歌曲那時候更多的是蘇聯歌曲,當然也有一些歐美歌曲。老歌指的是19491966之間甚至是1949之前那些已經流行的老歌,也是被知青拿來當流行歌曲傳唱。自創歌曲就是知青在那個年代自己所創作的,這類歌曲其實包括了兩部分,一部分完全從歌詞到歌曲都是自己創作的,但更多部分是歌詞自己創作的,歌曲卻是套用了原有的曲譜,這包括了外國歌曲和老歌裡頭原有的一些歌譜。

二、歌曲的主題表達

(一)反主流、疏離政治

第一就是反主流,反當時文革的文化專制。這些歌基本上針鋒相對,回避雄壯。大家剛才聽的那種雄赳赳氣昂昂那種歌,那種雄壯的格調,它普遍呈現一種感傷,沉郁的情調表現,有意無意地疏離政治。

我們先看一首歌:《望斷蓉城》,蓉城就是成都的别稱。《望斷蓉城》顯然是成都的知青創作的,我們來聽一下這首歌(王老師播放歌曲)。這首歌的歌詞肯定是成都知青所創作,但曲譜很成熟,顯然不是知青所創作。那曲哪來的呢?是1937年的電影《古塔奇案》的插曲《秋水伊人》,是所謂的老歌。這首歌1937年就有,在1949之後50年代出生那代人很多人都會唱,但隻不過是認為它很悲涼幽怨。在文革期間,在知青裡頭是相當流行,不管東西南北的知青都流傳這首歌。因為這首歌從歌詞到原本的樂譜都非常契合知青年代的哀怨情懷。

我們再來聽這首《秋水伊人》,這屬于老歌中,典型的被傳唱的歌曲。(王老師播放歌曲)。這個老歌是借助于哀怨的曲調,這歌曲不用填詞就很受歡迎。他們自己創作的歌曲也似乎有意無意地表現出這種格調,跟前面所聽到的那首紅歌的雄赳赳氣昂昂是大不一樣的。再聽這首歌《向往》,有兩三段歌詞,所謂兩三段意味着有些地方兩段,有些地方三段,甚至有些地方更多段歌詞。這就是流傳歌曲的一個特點,流傳到别的地方它會添油加醋。這歌詞顯然是講一個孤獨的青年,但它配上這個歌曲,可以看出它哀婉的情調,主旋律确實是很悲怆。這首歌顯然是知青創作,但是樂譜是不是知青創作的始終沒有答案。大家分析,好像沒有原有的一個歌譜。但是都認為這首歌它是知青自己創作的樂譜,它模仿了蘇聯歌曲的那種格調。

我們來看蘇聯當時比較有名的一首歌曲《山楂樹》。這首歌原本是二戰之後蘇聯男女之間一首情歌,而且是女生送給男生上戰場的愛國歌曲。我們的愛國歌曲一般是非常雄壯,但是這個不是。它非常悠揚,甚至是哀怨的情調的表現。因為蘇聯歌曲的流傳是在50年代,正值中蘇友好蜜月時,那時候那一代年輕人幾乎就唱着這類蘇聯歌曲成長。而蘇聯歌曲是帶有俄羅斯民歌那種蒼茫感傷、憂郁黯淡、深沉悠揚的特色。這是後來文革這些知青過來人的回顧,寄托了很多知青對故鄉的思念。《外國名歌二百首》有很多蘇聯歌曲,也在知青中廣為流傳,成為打破文化禁锢,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得到了知青的喜愛跟傳唱。他們認為這些歌沒有什麼政治概念,充滿生活氣息,帶有愛情的色彩,跟激情年代形成對照,成為當時一代年輕人的寄托,撫慰了他們迷茫的心靈。

也有一些歌曲不盡然都是哀怨的情調,可以說是帶有相當的童年歡樂的歌曲,這首歌好像在近年來仍然在傳唱,就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它沒有什麼哀怨,完全是童年歡快情調。更有一些似乎是很有激情情調的歌曲,比如《花兒朵朵》,這些歌知青也喜歡唱,把它當成流行歌曲傳唱。那麼這些歌為什麼能當成流行歌曲傳唱,後來我們讨論認為,當時知青為什麼喜歡傳唱那種歡樂童年歌曲的一個原因,至少是主要的一個原因——這是一個當過知青的畫家王國斌的一幅畫,這幅畫的名字就叫《讓我們蕩起雙槳》。從畫面上看出他畫的是一位女知青,她下鄉放羊,坐在荒地上,拿着把放羊草,在那種惡劣環境,臉上蕩起了甜蜜的笑容,肯定不是說生活的甜蜜,隻是對曾經歡樂童年的回憶和緬懷。它是對當時某種主流意識形态下的觀念的某一種叛逆,也是當時知青生活和情感的某種程度的真實反應。

(二) 黑色幽默

可能大家看到過一些批評,說當時知青其實也做過一些不太得體的事,不太雅觀的事,甚至做一些偷雞摸狗的壞事。那麼這些會不會在他們自己創作的歌曲中得到反映呢?一些不太得到人家認可,甚至在今天也得不到認可的行為,最普遍的比如說男生,基本上都會抽煙,抽煙當然不能得到推崇。但是那時候都是普遍的現象,我想比較容易得到理解。在那個年代有各方面的壓抑、苦悶,抽煙解悶,男生非常普遍,在畫面上這三個男生,人手一支煙。那麼這些男生我想至少有一個大家是認識,當然是他以前抽煙,這就是我們的李克強總理。他現在肯定沒抽了。也就是說當時這些知青,也會有某些方面的一種壓抑的情緒,或者說某一種帶着叛逆的這樣一個行為來宣洩。我們那時候,說得不好聽,反正男生也幾乎或多或少有這方面的行為。這些在他們的自創的歌曲裡會不會進行回憶呢?

當然,反映得并不多,但畢竟也有。不端行為在當時是一種以極端的方式無意識的反動。在十多年前德國一個報刊報道當年商務部部長陳德明,他剛擔任部長的時候,記者采訪他,聽說你當過十年知青,然後是不是知青也有過這樣那樣的劣迹。陳德明部長十分坦然地說,是多少會有一些,餓得很厲害的時候曾經偷過老鄉一根胡蘿蔔,當時那個記者也很放大地說,你看中國高官是很坦然面對自己曾經做錯的事。但是我想,如果當時插隊隻偷過一根胡蘿蔔,品質是非常神聖的,聖人。當時說老實話,我們大概偷菜、偷雞、甚至偷狗都有做過。有一首歌是四川知青所創作的,它的名字就叫做《偷雞謠》。

這個聲音“壞壞”的,這也說明了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之下,生活所迫,他們做的那種壞事。偷竊這種事當然不好,但也反映了知青在某種年代的真實。這首歌詞是知青創作的,但是他這個樂譜顯然不是他們創作的,而是很著名的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首世界名曲改編,這個在知青裡面是十分出名的,在我們那裡被稱為愛情神曲,那麼優美的歌曲卻被套進那麼不優美的歌詞,所以帶有相當的反諷,或者說黑色幽默吧。

(三)愛情主題

另外一個表現特點,它更加傾向于對愛情主題的表達。談戀愛在文革期間是不允許的,當時是被視為小資情調,是對年輕人的腐蝕。我們大隊的知青曾經獲得過先進集體的表彰,其中一個成就就是沒有人談戀愛。這個在今天說起來不容易被理解,特别我在台灣開課的時候,同學們都覺得是不可理喻,不可以談戀愛,這隻能說這是時代的約束。但是在現實中,不讓談戀愛不就意味着對戀愛沒有認識,相反壓抑得越厲害,就更會通過其它渠道來表現,所以地下流傳的這個歌曲,愛情主題非常普遍。

比如《柳堡的故事》這個電影,一個解放軍軍官跟一個民兵隊長談戀愛的故事,這是一個反映革命戰争的紅色題材,但是因為它裡頭有談戀愛,所以在文革期間也是被禁止的,電影插曲《九九豔豔陽天》更是被禁唱的一首歌。被禁止具體有什麼表現,大家看一下這個畫面,這個畫面印有《柳堡的故事》的插曲《九九豔陽天》的一張在文革中有的歌片,這歌片是被撕成幾半的,然後拼湊起來,拍下來,這是誰撕的呢?是我撕的。在2013年,我休假回來之後,要重開這門知青文學課,拿當年的知青日記出來翻,找回一些當年的感覺,在那個封皮後邊發現這堆零碎的東西,然後想起這個故事。這是什麼故事?當時從朋友那裡得到這個歌片,很開心,關起門來,在屋裡唱歌。沒想到農村的門在裡面關是沒用的,有位幹部在外面推門進來,我藏都藏不住了,然後被他狠狠地批了一頓,要求我把他撕掉、扔掉,當時就十分慚愧的,把它撕了扔了。但是這個帶隊幹部一離開我就把它撿回來,把它藏進我日記本的封皮裡面。一藏差不多40年,自己都忘了,前幾年才把它拿出來,這個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歌片也是不被允許的,那個歌曲更是被禁止的。但這首歌曲是在知青當中廣為流傳的,也是因為愛情的主題。

我們看這首《梅娘曲》,看這個作詞作曲,都知道是國歌的創作者田漢作的詞,聶耳作的曲。它說的是南洋的年輕人回來抗戰,當飛行員犧牲了,然後他女朋友回來找他。知道男友犧牲之後,就唱這首歌。這首歌反映了南洋風情,它流傳的地方基本上在僑鄉地帶,包括我老家廣西南部,廣東、福建某些地方。

(播音樂)這首顯然是所謂的老歌,知青創作的歌曲,同樣也是很積極地在表達着愛情的主題。第一段從前面看還不算明顯,最後一句知道她是一個好姑娘,他這麼一個心上的姑娘在遠方。那麼第二段,就完全明顯了,就是一首愛情的歌曲。這歌曲顯然是知青創作,我們也找不到它的出處,也權當是知青創作,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知青下鄉,他們很自然地吸收了一些民歌素養。民歌常常有一些對唱的方式,這首歌《龍江大橋》應該是流傳在廣西西北一帶,是龍江流域的知青創作,用男女對唱的方式。在我們那一帶流傳的有八段,可是我想,這八段歌詞,可能後面的那幾段,是後來添加上去的,因為它的風格甚至語言上的運用跟前面的都不太一樣了。大部分是采取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說那對男女青年在回城的時候,然後這個男生回來探親,兩個人再見面然後再回顧他們的人生。用男女對唱的方式,民歌風的很淺白的語言,用一個複疊的方式去表現。像這樣的一種對唱,應該說在知青的歌曲,尤其是表達愛情的歌曲尤其流行,尤其是一種對唱的形式、輪唱的方式去表達,對愛情的表達也更為到位。

我們看在四川流行的一首歌曲《娜娜之歌》就是這種男女對唱。這首歌的作者是周倫,這個是很少見,在這些地下流傳歌曲裡頭,在這些知青自己的歌曲裡頭,有署名是很少有的。周倫始終是一個傳奇,流傳的故事裡流傳的一個老知青,文革中他創作出了一些歌曲,其這首《娜娜之歌》最受歡迎。也是因為這首歌,周倫被逮捕了。在文革後,知青的回憶文章就說到,在那個精神生活極度貧乏的年代裡,這首歌清澈如泉水,填補了人們現實生活的空白。所以在成都《華西都市報》刊登過一篇文章,就是講述尋找周倫的故事。周倫是不是真有其人,現在都還是一個懸念。在愛情主題的表達方面,它是一個很鮮明的特色。

(四)思鄉懷人

下面特點就是思鄉主題。知青,都是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到鄉村、到山區去、到邊疆去上山下鄉。他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是他們情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在他們喜歡傳唱的歌曲,或者自己創作的歌曲裡,這又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主題。我們看這些歌,都是知青自己創作的,至少這個詞是他們創作。從這些題目可以看出,他們都标明自己來自何方,甚至有一些知青标明他要望家鄉,望故鄉,雖有一些标題沒有标明,但是裡面的歌詞的思想情懷,是非常濃郁的。

我們看一首經典的《望故鄉》,這首歌的歌詞是知青創作,但這個歌曲,被認為是朝鮮民歌曲風,這是基本确定的。因為另外一首《青島知青之歌》,也叫《懷念青島》,同樣是用這個樂譜,隻是歌詞不一樣。這首《青島知青之歌》,說是由三位女知青創作,她們因為創作了這首歌曲被遊街示衆,罪名也是因為表達這種不健康的情感。可見這個懷鄉,在知青的創作中的歌曲很普遍。除了懷鄉之外,還有懷人,這個懷人還有一個特點,基本上對象都是父母和女友。開始我們沒有注意到,後來有一個朋友提醒我,為什麼沒有懷念男友的,我看看,确實是,我所知道、所看到的歌曲都是懷念父母或者女友,思鄉懷人,也形成了知青創作歌曲的一個模式。

我們看其中一首歌《邕江之歌》,就是廣西知青創作的歌曲。像這首歌曲,隻有這一段歌詞,開始我想是不是還有二三段。但是一直找不到,後來朋友說這一段他就唱絕了。這些思鄉懷遠的情感,再唱下去,大概就要哭了,就隻能這樣子來理解。像這些歌,它表達的情感,思鄉懷人有一些可以說是比較具體的一些特定的故鄉親人。

但有一首歌《從北京到延安》,好像能涵蓋到的面很廣,它從更廣泛的視角去表達知青思鄉懷人的情感。從歌名《從北京到延安》可以看出,裡面的兩個地方都是革命聖地,一個是延安,一個是北京,看起來好像應該比較具有當時的政治色彩,但是它表現卻不太一樣。類似的歌名,在當時推出的宣傳歌曲裡面有一首《延安窯洞住上了北京娃》,這首歌在知青裡面也是有比較多人喜歡的,因為在開頭的一段非常有陝北民歌風情,那種非常悠揚的情調,當時紅歌裡面少有。這首《從北京到延安》在陝西、山東、河北、北京、東三省流傳比較廣泛,但是在70年代初,曾經被黑龍江生産兵團司令部發布通令要禁止。批評這首歌歌詞反動,公然抗議上山下鄉運動。相比較《延安窯洞住上了北京娃》,看出這個《從北京到延安》歌詞的節奏比較近乎呆滞遲緩,歌詞相對比較消沉、凄涼。加上它演唱的時候,帶有一些刻意的情感淡化,和《延安窯洞住上了北京娃》那種抒情深情激情的表現确實是大不一樣。

當時這些知青歌曲,都會有一種刻意疏離政治的表現,但是有一首歌卻是比較奇怪的,也是東西南北知青都喜歡唱,這首歌很有政治色彩,《共青團員之歌》。為什麼這首歌這麼受歡迎?或許可以總結出三個原因:一是它可以激勵士氣,因為當時知青的士氣普遍低落;二是說它緬懷往日的輝煌,尤其是那些老知青,曾經一度紅衛兵的那些威風凜凜,下鄉後都沒有了,現在是在緬懷往日輝煌;第三是更多知青過來人認為,這首歌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的副歌表達了知青告别家鄉告别父母的這種情感。知青悲痛欲絕之後唱共青團員之歌,歌曲的政治性是非常強烈的,比如它的副歌歌詞“再見吧親愛的媽媽,請你吻别你的兒子吧,再見了媽媽,别難過别悲傷,祝福我一路平安吧”,讓很多人默默地擦眼淚,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與家鄉遠隔千裡,從上海,黑龍江,一輩子都回不去了,思鄉之情,越來越烈,難以釋懷,是對故鄉家人的真實情感流露。

(五) 地域色彩

   我們看它主題的最後一個特點,就是知青創作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帶有地域的色彩。比方說歌詞上,一看就知道它是哪裡,是南甯的,昆明、重慶、沈陽、南京、山西、廣州、北京、黑龍江、松花江這些都可以看出來。但是有一些它是通過方言的特色來傳達,像旁白的時候用四川話,或者地方粵曲中的廣府話。粵曲天生就帶有一種哀怨、婉約的特色,可以說粵曲自然受到在廣東話、粵語地區的知青所喜歡。像這首《分飛燕》,它聽起來可以說是如訴如泣,那它根本不需要改編填詞。這些粵語曲調,它容易讓知青來表達他們的情懷。在我們那一代也流行一種用粵語唱的創作的歌曲。在廣西南部,當然包括南甯,白話也屬于這一類。這首歌《命運之歌》是兩段歌詞。但第二段歌詞,它有幾句是用普通話有點奇怪,我也試過那幾句用普通話唱是有點唱不下去。它的樂譜其實是一首廣東民曲《彩雲追月》。《彩雲追月》本來是很歡快的,《命運之歌》把廣東民曲歡快的腔調擰了過來,用一種憂傷的情調來唱。這些都是所謂的地方特色的一個表現,但所謂的地域特色也形成一種約束,一旦離開這個地方,這首歌曲就不流傳了。所以那時候各地的知青歌曲,沒有現在的視頻那麼廣泛。它要流傳,傳播會很有限,所以地域特色也限制了它流傳。 

但是有首歌很特别,全國知青都會唱,都喜歡唱,叫《知青之歌》。這首歌的影響相當之大,最特别是這首歌,這個作者,直到今天都還有他活動,應該說大家可能聽說過。這首歌的原名是《我的家鄉》,又名是《南京知青》。它是知青自創歌曲,作者是任毅,是南京市66屆高中畢業生,一畢業文革開始了,他1968年到江蘇插隊,就寫出這首歌懷念家鄉的歌曲。這首歌的傳播相當快,很快就在全國知青中流傳。任毅坐船回去探親,在船上就看到一群知青圍起來唱他寫的《知青之歌》。後來莫斯科電視台播放這首歌,當時正值中蘇關系惡化時期,所以很快這首歌和作者就被批判,罪名是創作反動歌曲,任毅被捕并被判死刑,後來許世友認為,因為一首歌而判死刑太嚴重,就改判坐九年牢。可見針對創作者這麼嚴厲,那麼在流傳的過程中也确實不少人因這首歌招惹災禍,所以這首歌的影響是魔性的。

這一類流行歌曲是帶有群衆性自發的、通俗性的特點。王國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那麼套這句話來說“一代有一代之歌曲”,這一代知青所流行的歌曲是寄予了知青生命的文化載體,也是知青曆史的産物,體現知青一代人的生活以及感情,也記錄了知青共同一代的曆史與記憶。

 

 

(文稿校對:劉耀榮)

 

 


 

王力堅,廣西博白人,新加坡國籍。文革期間作為知青下鄉插隊多年,文革後考入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先後獲學士與碩士學位,後到深圳教育學院任教。1990年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2005年受聘為台灣中央大學教授,現為該校中文系暨曆史所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當代史,出版專著有《六朝唯美詩學》、《清代文學跨域研究》、《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等10餘種,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 

 

 

 

上一條:劉濤——電視新聞如何講故事 下一條:孫碩 | 數字媒體藝術在動漫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