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遠大講堂舊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譚天 | 疫情後中國互聯網的機遇與洗牌
日期: 2020年06月26日    

以下文章來源于譚天論道,作者譚天論道

 

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社會乃至全球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就走過了25年年頭的中國互聯網而言,也産生種種不可忽略的影響,互聯網行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4月10日舉辦的2020騰訊T+HR峰會上,騰訊投資管理合夥人、騰訊公司副總裁李朝晖分享了他對後疫情時代的看法。他提到,線上線下的進一步融合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将是大勢所趨,出于企業對效率提升的“剛需”,企業服務将迎來春天;醫療健康、文娛産業、教育也有望突破原有天花闆,迎來新的行業發展機會。此外,不少行業可能出現新一輪的整合機會。下面分享筆者的一些觀察的思考。

 

1、直播帶貨進入高速發展

 

 

早在2016年我就寫了兩篇文章《在中國,網絡直播到底能走多遠》《網絡直播:主流媒體該怎麼打好這一仗》,對網絡直播作了一些分析和展望。去年“雙十一"李佳琦的火爆讓直播帶貨進入了風口,日前國家領導人走進直播間,也讓直播帶貨從美妝、母嬰等快消品拓展到農副産品及其他商品。我們不禁在想,直播帶貨到底能火多久。

 

但我們也要看到直播帶貨作為新零售所面臨的挑戰。目前直播帶貨成功者無不建立在大流量的基礎上,推銷的多是薄利多銷的快消品,并不是什麼商品都适合直播銷售的。比如說董小姐(董明珠)直播賣空調就被“打臉”了,網友紛紛吐槽。由此可見,從線下到線上,進入一個新領域就要接受新挑戰,直播帶貨不是誰都可以玩得轉的。

 

 

另一問題是在全民直播的狂歡中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大互聯網平台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也是拼了,而傳統主流媒體也紛紛試水,甚至拉來政府官員坐鎮。問題還是要搞清楚網絡直播與傳統直播的區别,直播帶貨也不同于電視購物。為什麼李佳琦一喊“OMG”的時候,很多女性消費者都會受不了?為什麼羅永浩“不賺錢交個朋友”效果卻差強人意?

 

直播帶貨三闆斧:人氣+品牌+價格。隐藏背後的是一場技術與人性洞察的合謀。直播帶貨不是光有網紅就可以,甚至有人提出“去網紅化”,重要的是供應鍊和運營團隊,匮乏的是直播帶貨的運營人才。直播帶貨“大火”背後的問題其實也不少,據中國消費者協會調查發現近四成消費者在直播平台購物遭遇問題。因此需要規範經營和強化監管。

 

 

4月20日,在陝西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當地農産品的電商直播間,他說了四個字:大有可為。傳統媒體直播帶貨是基于脫貧攻堅的邏輯思路,但如果沒有産業支持和市場思維也是走不遠的。直播帶貨三要素:渠道平台、粉絲粘度、成熟的供應鍊及售後服務。因此可以說,“直播帶貨”首先是貨要好,同時還要會帶,也就是你的運營能力。

 

直播帶貨不僅帶來互聯網的傳播形态和媒介生态的改變,還會帶來互聯網業态的改變。直播帶貨不隻是新零售,它還帶來新内容革命。直播帶貨打通零售與内容的通道,一個新興産業——内容零售業應運而生。内容産業的本質是零售,内容零售業是一種商業創新模式:它包括内容的IP化、産品化、場景化和智能化。

 

2、在線教育進入“雲時代”

 

一場兇險的疫情逼得大家宅在家裡不能到學校上學,隻好在家裡上課。于是在線教育發展一下子進入“快車道”。在線教育有兩大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前者以學曆教育的課程講授為主,後者以職業教育的業務培訓為主,一直以來都屬于不溫不火的平穩發展。疫情如同助推劑,一下子把在線教育推到風口上。

 

一時間,教師手忙腳亂,倉促上陣,學生也被迫進入“空中課堂”,3億師生進入了“雲時代”。然而,臨陣磨槍的教學必然問題多多,老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備課上,而備課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内容的提升上,而是把課程内容從線下搬到線上,有的老師玩轉“黑科技”,有的老師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由于我國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線教育也會形成新的數字鴻溝。

 

2月17日,清華大學體育部教師胡孝乾在北京家中通過騰訊會議系統為大二學生遠程在線上新學期第一節男生體育課(棒球專項)時示範如何做側面卷腹訓練。新華社記者沈伯韓 攝

 

如果說學校教育是為了應對疫情的無奈之舉,那麼互聯網行業就是嗅到商機後的快速搶道,一方面騰訊會議、釘釘等各色各樣的直播教育平台迅速切換到戰時模式,各領風騷。另一方面,不少互聯網企業和傳媒公司也選擇入市,最近就有多家機構邀請筆者做網課講師,就看誰能找準定位,提供更合适的在線教育模式和優質内容。

 

全民上網上課,對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資源的共享當然是好事。如果說2013年是在線教育的元年,那麼2020年就是在線教育提速,巨頭加快布局重新洗牌的一年。在線教育的紅利來了!新一代互聯網+教育給教育變革帶來重大機遇。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專家建議要深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變革和人工智能、互聯網+深度融合,迎接新一輪教育革命的到來。

 

 

三、互聯網醫療發展”拐點“出現?

 

互聯網醫療發展有年頭了,但由于網絡的易碎性與醫療的安全性的矛盾,發展并不順利。原來的互聯網+往往停留在問診、資訊和健康知識傳播、在線買藥等,當已經開始在“智能+産業”層面去構建醫療服務體系時,一些頭部企業開始上市,比如平安好醫生、1藥網,阿裡健康也進行了大量整合。整個醫療行業都在搭觸點、練内功以及增加合作。

 

抗擊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和醫藥行業發生了三個變化:新用戶出現,線下成為新入口,新服務得以試水。疫情之下,丁香園率先開始公布确診病例,統計全國的情況,實時追蹤疫情、鑒真辟謠;各互聯網醫療企業先後上線了“新冠肺炎義診平台”“心理援助平台”“遠程看護平台”等,将自己的能力開放出來。

 

一些互聯網巨頭、醫療IT企業、母嬰及健康管理企業也都發揮了自己的力量,采購、調動了大量的物資和醫療資源。騰訊健康、騰訊醫典、騰訊地圖、騰訊新聞等迅速集結起一支100多人的“遠程協作特種部隊”,相繼推出了“肺炎疫情實時查”功能、“疫情感染小區地圖”查詢功能等、“發熱門診地圖”等,互聯網巨頭的介入形成強大的推力。

 

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互聯網醫療和公共衛視大展拳腳,阿裡開發的健康碼助力有序複工複産。在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的指導下,他們開始研發全國統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碼系統。如果說過去主要還是醫療+互聯網,那麼現在進入了互聯網+醫療、AI+醫療的新階段。互聯網巨頭的深度介入将使互聯網醫療發展提速。

 

疫情當中,我們看到了非常多的專業大V,比如鐘南山院士、張宏民醫生,釋放出了非常大的能量。有分析認為,疫情之後互聯網醫療将會在企業及服務、個人IP和中國智造三個方面呈現出三大趨勢。服務政府、醫院、藥品零售的企業級服務将成為風口,醫生的能量在産業中會持續放大,而新基層醫療發展的基礎設施将會得到進一步完善。

 

毫無疑問,這次疫情激活了互聯網醫療,在多個領域會形成升級的拐點,将逐步形成線上服務線下治療的新醫療服務體系,同時也促進傳統醫療和醫療體制的變革。互聯網巨頭的深度介入将助推其發展提速,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安全與質量還是互聯網醫療的生命線。因此,互聯網醫療發展不能唯利是圖,還是要持續、穩定、安全、優質向前發展。

 

四、新一代互聯網将在中國建成?

 

去年中國互聯網剛剛度過25周歲生日,今年初去遭遇疫情災害,這會給高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帶來什麼呢?近年來“新一代互聯網”成為熱詞,那麼到底什麼是新一代互聯網呢?在2018年11月17日召開的2018“一帶一路”青年創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邬江興在作《開放架構多模态指揮網絡》報告時說:“國際社會也正在探讨2030年以後的網絡應該是什麼樣,難道還是現在這種Internet嗎?回答是否定的。”

 

邬院士預言:2030年有望出現新一代互聯網。目前,國内正在讨論新型網絡技術國家的戰略布局。剛剛啟動的科技部與廣東省合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與新型網絡重點專項,在廣東建立新一代信息網絡研究院,核心目标之一就是研發基于全維可定義的新型網絡體系架構和關鍵技術。然而,筆者認為新一代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它還意味着的應用、服務及新的虛拟社會形态。

 

誠然,互聯網的更新換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我們疫情前後已能感覺到新一代互聯網的某些特征正在呈現。疫情前一些互聯網巨頭的戰略布局中已見端倪,如騰訊提出的第三變革。在遭遇美國打擊華為等中國企業,以商業創新見長的中國互聯網已經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同時驅動商業互聯網向産業互聯網轉變,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國制造将邁向中國智造。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是最核心的技術。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人工智能無處不在,從戰疫防疫到複工複産的預測和管理。AI及相關技術的應用也不僅僅是技術部門的事,它還會引發跨學科多領域的協同創新。面對複雜多變的風險社會,彭特蘭教授認為:我們不能再僅僅把自己當作謹慎決策的個體,必須要考慮那些影響個人決策,驅動經濟泡沫、政務革命和互聯網網經濟的動态社會效應。新一代互聯網必将為智慧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基建大國正在加緊做計算力基建。

 

雷神山醫院在用AI診斷肺炎

 

 

 

上一條:孫碩 | 數字媒體藝術在動漫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下一條:魏中林 | 新聞與傳播視野中的吳梅村《圓圓曲》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