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中林,男,文學博士、教授。現任暨南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1987年于蘇州大學師從錢仲聯教授攻讀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曾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韶關學院院長,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等。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清代詩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出版或合作出版著作9部在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80餘篇。
1644年是明代與清代的交界,吳梅村正是這個跨時代的人物。作為開清詩風氣之先的人物,他卻是從明代走過來的。明清之際的這一批人,産生了許多詩詞歌賦為主的文學作品,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突出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是相當有特點的,是一個有故事的時代,也是個多故事的時代。它包括時代的故事與故事裡的時代。曆史記載即所謂時代的故事;文學描寫即故事裡的時代。其中有兩類故事最多:一類是有關反抗、民族氣節、愛國;另一類是有關凄豔男女、哀惋愛情、生離死别等。這兩者交織,既存在于時代的故事、即曆史記載當中,也反映在故事裡的時代、即文學的描寫當中。
曆史記載重實錄偏于實事,文學描寫重抒情偏于情感故事。這形成明清之際文學的一大特征:多故事的人。比如江左三大家錢謙益與柳如是、龔鼎孳與顧媚、吳梅村與卞玉京,還有冒辟疆與董小宛、侯方域和李香君、沈士汪與寇白門等。吳梅村以“梅村體”叙事詩著名。梅村體"指明清之際著名詩人吳偉業(号梅村)的七言歌行體叙事詩。以明清易代之際的史實為題材,反映社會變故,感慨朝代興亡,具“詩史”風格。藝術上,在學習白居易長篇歌行的基礎上,自成特點:結構跌宕,多用典,講聲律,辭藻缤紛,色彩鮮豔。宕開一步說,以明末清初的曆史現實為題材,以長篇歌行體式,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會變故,描寫動蕩歲月的人生圖畫,志在以詩存史。
這類詩歌約有四種:一種以宮廷為中心,寫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寵悲歡,引出改朝換代的滄桑巨變,如《永和宮詞》、《洛陽行》、《蕭史青門曲》、《田家鐵獅歌》等。第二種以明清戰争和農民起義鬥争為中心,通過重大事件的記述,揭示明朝走向滅亡的趨勢,如《臨江參軍》、《雁門尚書行》、《松山哀》、《圓圓曲》等。第三種以歌伎藝人為中心,從見證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敗覆滅,如《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臨淮老妓行》、《楚兩生行》、《琵琶行》、等。四是感憤國事,長歌當哭的作品,如《鴛湖曲》、《後東臯草堂歌》、《悲歌贈吳季子》等,幾乎可備一代史實。
而在所有作品裡,最著名的就是《圓圓曲》。《圓圓曲》首先是詩裡的故事,其次是如何将故事寫成詩。
1《圓圓曲》的詩歌分析
《圓圓曲》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是吳三桂,一個是陳圓圓。以崇祯帝死了以後,吳三桂要為崇祯帝報仇作為開始。在此之前,陳圓圓是蘇州橫塘邊上的一個歌妓,才藝雙全。
她經常去秦淮河,後被貴戚田弘遇重金買走後帶到北京,想送去讨好皇帝,沒想到皇帝對陳圓圓沒有一點心思。當時,起義軍烽火四起,加上李自成還有東北滿清人的八旗又造成威逼之勢。皇帝整天焦慮到哪有心思賞妃子賞歌姬,所以就沒有納入囊中。于是,田弘遇隻好領回自己的家裡享用,整天招待達官貴人、喝酒作樂。
有一天,吳三桂到北京述職,之後在田弘遇家中遇見了陳圓圓,一見傾心,此後兩人就好起來了。好起來怎麼辦呢?一下子沒法帶走,因為皇帝要他趕快應付軍務,所以就把陳圓圓暫留北京,他就去“赴軍所任上”。吳三桂當時的軍中職務是遼東總督,以鎮守山海關、防止滿人為主要戰略任務。這時,李自成的農民軍打破了北京城,他手下有一個大将劉宗敏把陳圓圓掠去,又把吳三桂的老爹吳襄一家人抓了,抓了以後作為要挾,要求吳三桂歸順農民軍。吳三桂沒有幹,于是李自成把他們一家給殺了。這一下,吳三桂當然就不幹了。又聽說劉宗敏把他心愛的陳圓圓弄去了,于是更為大怒,結果和滿清人聯合起來把山海關的大門打開,把起義軍打敗了,由滿人坐了江山。在這個時候,陳圓圓被吳三桂迎回軍中,兩個人終于走到一塊了,以後陳圓圓也随着吳三桂征戰輾轉,最後做了平西王的王妃。就是這樣一個纏綿曲折的故事構成了這個作品。剛才我講的是詩裡的故事,那麼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如何把這個故事寫成詩。故事的傳播是這樣,你把它寫成詩、小說、戲曲,你怎麼去寫它,這就是文學的關注點。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鼎湖”指皇帝,這是有典故的。黃帝在荊山之下築了一座塔,一座樓,建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傳說龍下來把他接走,黃帝就騎着龍升天了,鼎湖就指皇帝升天這個樣子。“當日棄人間”,1644年京城被農民軍圍攻,崇祯皇帝自己上吊自殺。“破敵收京下玉關”,這個玉關是指玉門關,但實際上,指的是山海關。破敵收京,破哪個敵呢?破農民軍,把李自成打敗了。當時李自成帶了六萬大軍北出京城到山海關迎拒,但是被吳三桂聯絡清軍打敗了。所謂收京,指收複了京城。“恸哭六軍俱缟素”,底下的軍隊士兵、軍官通通都給皇帝去世披麻戴孝,叫做“恸哭六軍俱缟素”,就是披麻戴孝。“沖冠一怒為紅顔”,六軍是這樣,但是這之所以能夠破敵收京下玉關是為什麼呢,是“沖冠一怒為紅顔”,這是對吳三桂的一種指責,說你根本就不是為了皇帝報仇,而是因為紅顔,為了那個陳圓圓。“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這是一層。
“紅顔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這四句詩,模仿誰的心理和口吻呢?是吳三桂的。你指責我沖冠一怒為紅顔,不是這樣的,因為“紅顔流落非吾戀”,這個時候啊,陳圓圓已經從京城當中就被尋找當中,陳圓圓怎麼樣并不是我的最高關注,一個女人算什麼。“逆賊天亡自荒宴”,是李自成這個農民軍他們,實在不像話,又荒淫又逆天,所以天也要亡他,派其結絡清軍,打敗了逆賊。“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陳圓圓要不要呢?仍然是要。這個時候,平定了天下,先祭奠完皇帝再與陳圓圓相見。所以你看“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這是全詩的層面,從這一層我們可以看吳梅村的着眼點在于兩個人物這樣一種地位。
如果按照順序寫,該寫什麼,他們如何再度相見?但是吳梅村沒有,而是筆鋒轉到他們怎麼相識的。“相見初經田窦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将戚裡箜篌伎,等取将軍油壁車”。田蚡和窦嬰是漢代兩個著名的外戚,代指田弘遇(崇祯皇帝的小舅子),這個時候陳圓圓已經被田弘遇重金買到他家裡頭,要送給崇祯皇帝,結果崇祯皇帝沒興趣,不要。他又領回自己家裡頭了。這個時候,他經常勾結達官貴人到自己家裡頭喝酒做樂。這時,一女子出來了,吳三桂一眼就看中了。這兩人兩情相悅以後還有很多故事,但是作者通通沒寫,寫了一個承諾,許諾将貴戚家裡一個絕色女子陳圓圓,“等取将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裡,圓圓小字嬌羅绮。夢向夫差苑裡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從交代陳圓圓的身世寫起,是倒叙當中的倒叙。家本姑蘇,現在的蘇州。浣花裡,指這種有才女子的居住地,用浣花裡去指代,這就是中國文化文學的一種功能,意象功能。注意,在這裡引入了另一層叙事,潛在的叙事。“夢向夫差”是吳王夫差,他最被别人記住的事情就是和越王勾踐的關系。吳越兩國争天下,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本來有一個絕色女子叫西施是越王的人,但是為了籠絡夫差把西施獻給了吳王。“夢向夫差苑裡遊,宮娥擁入君王起”,這又寫什麼?寫陳圓圓的美貌。夢到夫差的一個宮裡去了,結果怎麼樣?那些宮娥簇擁着她進來以後,驚得夫差都起來親自來迎接她,你說說她有多麼的驚人,所以既是寫她的一種志向,也是寫她的美貌。
“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前世采蓮人指的是西施,陳圓圓在這裡就是西施的化身、脫胎。一說到橫塘,一般都是絕色歌姬居住的地方。陳圓圓遇到了厄難,田弘遇在這個時候到江南采買,看見陳圓圓極漂亮,才藝雙絕,于是花重金把她買了下來。豪家,指的是田弘遇派人去把她強買了,拉回北京。坐這船是她命運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如果沒有這個轉折點,她一直在姑蘇橫塘,去做一個地方歌妓,那麼可能就沒這些故事,所以這是一個關鍵點。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觞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本來遇到這樣的厄難,大家哀歎紅顔命薄。但是這個時候哪知道正因為有這樣一個舉動,所以才最後有富貴,做了平西王的王妃,嫁給吳三桂。“此際豈知非薄命”,但是這個時候被人家擄掠走了,隻想的是“此時隻有淚沾衣”,很痛苦。“熏天意氣連宮掖,明眸锆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坐客飛觞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這幾句寫她被掠到京城當中,留到京城以後獻給皇帝,皇帝又不理她,“明眸锆齒無人惜”,皇帝沒心思,江山都快搖搖晃晃了,哪有心思?于是“奪歸永巷閉良家”,又回到田弘遇的家裡。在北京又學到很多新的才華才藝,成天給這些客人表演。“坐客飛觞紅日暮”,而這個女子怎麼樣?隻能“一曲哀弦向誰訴”。大家看看這裡頭有好多故事,但是吳梅村他寫的時候,沒有去展開。比如,有多少可以寫的東西,皇帝為什麼不感興趣?陳圓圓又如何被獻進宮掖以後回到田家了?這裡頭有很多問題和故事,但是他統統沒寫。想想為什麼呢?這個詩的主旨是表現吳三桂和陳圓圓。至于陳圓圓岔開的那些命運離得太遠,不去管它,也就是說不脫離主線,這是一種叙事藝術。
“白晳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白皙通侯指的是吳三桂。因為吳三桂最後被封為平西王。吳梅村寫這首詩的時候,大約是順治十年了,也就說明已經是十年以後的事情。吳三桂一表人才、俊雅風流,他能文又能武,到田弘遇家裡頭去喝酒,去聽這幫女子去唱歌、跳舞、撥弄樂器,去尋酒作樂,唯獨看中了誰?陳圓圓!花枝用作代詞指示,兩個人就在這個酒席上,這個場合當中,秋波流轉,暗通款曲。陳圓圓看中了吳三桂,現在一到田弘遇家裡頭上不是、下不是,而這個時候怎麼樣呢?好不容易遇到吳三桂,希望早點把我帶走逃離這個田家。“待得銀河幾時渡?”以鵲橋來比喻他們幾時得諧連理,走到一塊,一種願望,也是一種話外表白。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将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軍書抵死催講的就是吳三桂雖然到北京向皇帝述職,但是皇帝命令他立刻就走,去應付外面的大敵當前問題,所以吳三桂根本顧不上迎娶陳圓圓,隻能約定好,以後再來娶她。蟻賊指的誰?李自成的農民軍。還沒等他迎娶,農民軍打來了,她被劉宗敏搶走了,成天就盼着吳三桂。吳三桂這時候在哪?在遼東、山海關那一帶,好像這個柳絮在陳圓圓的眼裡頭,就像山海關的雪花飄一樣。
“遍索綠珠圍内第,強呼绛樹出雕欄。若非壯士全師勝,争得蛾眉匹馬還?”這說的誰呢?說的起義軍進了北京城以後,大量搜刮貴妻名宦家中的這種女子。綠珠是石崇的愛妾,绛樹是個漢代的明姝,有名的女子,來代指她們之間一些人。那麼,陳圓圓變成怎麼樣,被誰帶走了、又怎麼樣?那個統統不講。這個過程當中,起義軍又是如何敗了呢?也不講了,形勢如何發展呢,統統省略掉,用最後兩句把它結束。将士指的是吳三桂領導的大軍,和清軍聯合起來,打了大勝仗,這個大勝仗就是把李自成他們消滅了,驅趕張獻忠驅到四川了,指的這樣一件事。峨眉指陳圓圓,如果不說打敗了他們,怎麼能使陳圓圓最後逃出來,就是說關于陳圓圓經曆的一段作了簡要叙述。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蕭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就是說打勝仗後,吳三桂和陳圓圓再聯系上,再見的時候是在戰場上了。吳三桂讓陳圓圓騎着高頭大馬一路吆喝着,一起走到他的軍帳中。這個時候陳圓圓還雲鬟不整,還是魂不守舍。兩個人終于相會了,在戰場上結合到一塊,紅燭高燒。這個時候兩個人相對如夢寐,晚上又是悲又是喜,滿面淚流連那個妝飾都染花了,是極度的悲喜交加。于是她以後跟着吳三桂東征西戰,吳三桂的大軍打到哪裡頭,她就随時跟着再不分離了。大家想一想這個詩該怎麼寫,寫到他們見了面,也就差不多了,故事完了。以後寫他們到雲南做了王妃會怎麼樣?這個時候,在雲南做王妃的事兒還沒有發生,也差不多了。但是這個時候,叙事筆力又折回來,筆鋒又折向另一個端緒,折向哪裡呢?
“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陳圓圓的這樣一種遭遇,可以說是一個悲而大喜的結果,傳回她的家鄉了。“她的家鄉是姑蘇浣花裡,那個時候作為一個藝伎,有很多女伴姐妹。姐妹聽到這個消息已經是十年以後了,她們聽到以後什麼反應?跟了吳三桂以後,那些女伴這種驚訝歎息。有的人默默無聞,雖然才藝不減,但是在這裡終老沒有什麼作為;有的人找了個金龜婿,然後就做了王妃貴戚,命運如此不同,在感歎命運這種高低不平。
“當時隻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緻。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飏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這個又是陳圓圓的口吻了,或者也是旁白者的口吻。當時豔幟高張,覺得才藝雙絕,達官貴人紛紛來以重金求她,弄得她很煩,覺受生命之累。貴戚達官的田弘遇把她強行買走,她對自己的命運沒有把握。跟着吳三桂,戎馬匆匆,漂泊震蕩,結果怎麼樣?潑天的富貴都給她一個人享用。折筆寫了她當時的一些女伴,對她的這個事情命運騰達的一個感歎,也寫了對自己命運歸附的一個感歎。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這四句批判吳三桂可以說是鞭辟入裡。聽說《圓圓曲》寫成以後,吳三桂當時在雲南做了平西王,派人以重金要求吳梅村這個詩不要拿出去給人看,把它銷毀,就等于沒寫。但吳梅村堅決不幹。吳三桂一定要把這幾句去掉,吳梅村也沒幹。他說我就憑這幾句寫的這首詩,這确實是全詩的詩眼。其中最主要的一句是“一代紅妝照汗青”,是給陳圓圓立傳。吳三桂是什麼呢?“全家白骨成灰土”,他的父親吳襄一家都被殺了。“嘗聞傾國與傾城”,這裡頭更深層的文化意義是什麼?包含了吳梅村甚至中國士大夫的一種文化心理。“傾國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這是用周瑜娶大小喬的典故,周瑜一戰赤壁,成名天下,但是更讓人風流俊賞的什麼呢?修銅雀台。因為曹操嫉妒他這個大小喬,所以使周瑜受到天下的傾倒,“翻使周郎受重名”。直接感歎“妻子豈應關大計”,老婆怎麼能作為判斷事情的決定性因素,你怎麼能因為一個女子就去和清軍結合起來? “妻子豈應關大計”,這不是女人的事,但是“英雄無奈是多情”,沒辦法!吳三桂就是這麼多情,為了一個陳圓圓,為了一個流落紅顔,幹了這麼一個大事。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徑塵生烏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裡愁,珠歌翠舞古梁州。為君别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館娃指的是西施,越王勾踐将其送給吳王夫差以後,夫差專門做了一個宮殿給西施去住,叫做館娃宮,所以他們兩個人成天形影不離,夫差成天拉着西施看都看不夠。大家知道夫差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荒淫無度的昏君,本來大好的江山被越王勾踐用一個女子消磨了意志,二十年以後,把他打敗了,天下失而複得。當年,吳王夫差為了讨好西施,專門做了一個香徑,給她走路的地方,而且專門做了一道廊,用一種石頭鋪的地,專門讓西施赤了腳,穿了木屐鞋在那裡頭走,踢踏踢踏給他聽,叫做“響屧廊”。現在怎麼樣呢?一個是“烏自啼”,一個是“苔空綠”,人哪去了呢?消磨在茫茫的曆史當中了。結尾處,是他自身對曆史滄桑的感慨,實際上仍然是回到主題,批判吳三桂而表揚陳圓圓。
這首詩就是這樣一個狀況。我們的題目是他的詩史意義,剛才大緻講了一下這個詩的叙述和結構。因為吳梅村的梅村體詩,主要就是這個叙事詩,結構、過程是這樣的。
2 《圓舞曲》的詩歌地位
中國的古代,對詩歌倍外推崇。有所謂意境說,崇尚意境空靈,情景交融,好的詩必須能夠營造好的意境,這是一種最高水準。但是在詩歌的發展當中,有一種突出的東西被作為一個很高的标準來看待的,就是詩史。如果曆代的評論說誰誰誰的詩,真詩史也,或真有詩史的風範,那是相當高的評價。一般來講,我們說誰的詩具有詩史素質呢?杜甫!杜詩是安史之亂的一部詩史。他的《詠懷五百字》《北征》《兵車行》《洗兵馬》,都被認為深刻反映了曆史的狀況。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叫做史官文化。史官文化最大突出點就是對曆史的推崇,所以中國的曆史記載相當完整。史官文化,就造成了對曆史意識的突出,曆史意識的突出必然反映在文學裡,當時的文學主要形式就是詩歌。所以說誰的詩,能和“史”結合起來,作為一種标榜,那是相當高的評價。在文學批評當中,詩史意識是一個很突出的術語,也是一個很高的價值判斷和價值标準。
詠史詩,隻是詩歌題材的一部分。像詠物詩、懷古詩一樣,詠史詩不過是同類題材的一種,詠史詩固然可以包含詩史意識,但是一定要寫出留下當時曆史痕迹的東西才被認為是史詩。表現得出色、量大,而曆史的信息含量突出,那就被作為更高的推崇。在中國古代的詩歌當中,主要是抒情詩而存在的,但是突出詩史意識就要有叙事因素。中國沒有産生像古希臘、羅馬那樣的史詩,但是在我們少數民族當中,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等等,這些都是相當長篇的,不亞于那個希臘羅馬史詩的長篇巨制,都是民間藝人口頭傳唱,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他們長期收集整理,利用現代手段,錄譯下來整理了出來。
在我們漢文化的文學構成當中,叙事要素不是很突出的,因為中國史官文化發達,把曆史的記載都交給散文去做。詩歌就專門騰出來,作為存放情感的載體,詩歌裡頭沒有像西方那樣的長篇叙事詩出現。當然,你非得要争論說《詩經》有這個《大雅》,裡頭有五篇,比如《漢樂府》有叙事要素等等,确實也是如此的。但是,除此之外再沒有新的發展。到了唐代,那就不一樣了,“王楊盧駱”,《帝京篇》等,他們的一些名篇大章算一家;杜甫的《北征》,他的“詠懷五百字”,算一家,《兵車行》都有叙事的要素在内。但是叙事寫最好的,是白居易,他有兩篇:《長恨歌》跟《琵琶行》。
在中國的詩歌當中,抒情詩發達,叙事詩不發達。即使是寫到一個事情,往往也隻是取事情的片段,放到一個橫切面去對待。詩的立意與主要關注點,仍然是抒情。為了抒情,拿出事物的一個片段,作為抒情對象與依托,所以中國的叙事詩裡頭很少有叙述完一個完整的事件過程或一個完整的長度單元。到了白居易筆下,情況發生了一點變化,根本的變化是到了吳梅村才完成的。叙事詩不止一篇,而是幾十篇。我們拿《圓圓曲》作為代表來看,足以說明吳梅村的叙事詩是中國古代叙事詩的高峰,很多研究大家大緻這樣認為的。
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雙重叙事,是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他們兩個人悲歡離合的故事,怎麼走到一起的故事,這是表層;另一個還有隐層叙事,吳王夫差和西施的故事,後者是作為前者的映照、陪襯以及隐喻而出現,這是我們用叙事詩結構的觀點來看。大多數人認同的是這樣一種叙事結構,盡管它的結構很繁複,但是更主要是說它的叙事手法的多樣性,你看順序、倒叙、插叙、分寫、合寫,有映襯也有呼應。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這麼寫的嗎?一條線從頭到底發展。白居易的《長恨歌》也寫唐明皇的事情,但裡頭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吳梅村的詩歌是緊扣他們的故事而言,據考證基本史實就是這樣。寫得這麼出色,用很高明的藝術手法組接,所以他就創造出了最适合題材的叙事結構形式,脈絡分明。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都是按照一條線索來叙事的,寫“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白居易替皇上隐瞞了很多東西,楊貴妃一開始嫁給他了嗎,是嫁給他的兒子。以後才被他爹奪走的,哪裡是“楊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不是那樣一回事。《琵琶行》也是“浔陽江頭夜送客”,聽到這個琵琶聲了,找這個琵琶女來見,他談她的琵琶有多好聽,然後又談她的經曆,這都是按照事情本身的叙述與邏輯來描寫,盡管他的感歎是很深情的。
吳梅村的詩歌,從《圓圓曲》叙事角度來講,确實将中國古代叙事的藝術提到了一個明顯的高度。吳梅村不但是個詩人,還是一個劇作家。他有名的代表作叫《秣稜春》,他還寫過筆記、小說等等之類。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出現以後,幾百年後再無超越者,直到吳梅村的出現,直到《圓圓曲》等一批代表梅村體名篇大章的出現,這是我們所說的詩史意義。
3 《圓圓曲》的文化内涵
中國文化對于兩性關系有很多基本的看法,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些突出認識。其中一種叫紅顔禍水。曆代以來,亡國往往都和女人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文化情結,叫做紅顔禍水。這個可以說是一種畸形的中國文化觀,但是它确實存在了幾千年。比如說妲己害了纣王,纣王沒那麼壞,要不是這個女人,他天下也不會失去;趙飛燕、貂蟬,、楊貴妃等等,諸如此類的這種事情太多了。亡國了,失去江山了,還有李後主、隋代的皇帝,都是因為紅顔禍水,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偏執的曆史觀,但是這種曆史觀卻頑強地表現在中國古代人的認識當中,從而滲透在文學的構成和作品當中。當然也有例外,像王昭君就不是,對胡漢和親起到了作用,跟那個不一樣,但是這種是少數,多數是紅顔禍水。簡單來講,這是男權主義的一種文化觀。另一種就是文化與文學模式,是才子佳人、仙女塵夫、人魂結構。才子佳人不用說,中國人最理想的婚姻性愛模式,既是理想也是現實當中可遇不可求的最高理想、最好的歸宿。大量的才子佳人的作品,都是這樣一種存在。仙女塵夫,文化意蘊就更多一些,大緻的意思是說在兩性關系當中,女性往往是仙女,而男性往往是個塵世的俗夫,構成一種結合,叫仙女塵夫模式,這在文學當中有大量的作品存在,這是神話原型批評提出來的一種看法。還有一個叫人魂結構,女子反正不是現實中的人居多,要不就是仙女,要麼就是鬼魂,叫做人魂結構。現實中世俗的人是男性,而女子往往是鬼魂,由這兩者就構成一個人魂結構,它的産生就更帶有原始意象的意味。
《圓圓曲》當中關于才子佳人的模式有它濃重的痕迹。他好像是批判吳三桂的,但是吳三桂在那時很受人推崇,是一個真正的才子,能文能武。陳圓圓是個佳人,從這個角度來講,潛在的意識當中,吳梅村未嘗不把這兩人當做一個才子佳人結合。但還是批評他,不能因為這樣一種才子佳人,你就不顧天下國家大計,不能沖冠一怒為紅顔啊。再者,這可以說是吳梅村自身經曆與感情的一種投射,吳梅村有沒有傾心的女子?據說是卞玉京,她叫卞賽,兩個人見過三次面,在南京的樓席上,她看吳梅村一見鐘情,吳梅村也極端佩服她的才性,說是卞玉京小楷寫得好生了得。她具有才情,然後性格潑辣,用一句話來講比較積極熱情,她看了吳梅村以後就想嫁給吳梅村,趁着酒氣蓋頭就挑逗吳梅村,吳梅村盡管心有所動,但裝傻充愣,沒敢搭理她。錢謙益在佛水山莊招待吳梅村,知道他傾注于卞玉京,于是就把卞玉京給叫來,因為她和柳如是是姐妹。卞玉京來了以後,結果就躲到樓上和柳如是呆一塊兒,稱病不出來,兩個人就沒有見面。但是吳梅村不管卞玉京如何對他表示愛慕,明确暗示你把我娶走,吳梅村都沒敢幹。就此來看,真是吳梅村性格的問題導緻的。比如,崇祯死後他聽到消息反反複複要自殺,反反複複批判自己,纏綿悱恻,對卞玉京也是如此。
“緣知薄幸逢應恨,恰便多情喚卻羞。故像閑人偷玉箸,浪傳好語到銀鈎。”其中寫的都是哀感頑豔,“休将消息恨層城,猶有羅敷未嫁情。車過卷簾徒怅望,夢來褍袖費逢迎。青山憔悴卿憐我,紅粉飄零我憐卿。”寫得可以說無以複加,感情到這一步了,他們本來體制沒有多少問題的,最多也有一些物議而已,但是就不做,“記得橫塘秋夜好,玉钗恩重是前生。”可以說這都是吳梅村寫的和卞玉京的這個感情。他在詩裡也表現“烏鵲橋頭夜話,櫻桃花下春愁。纖纖細雨綠楊舟。畫閣玉人垂手”,說的是卞玉京;“紅袖盈盈粉淚,青山剪剪明眸。今宵好夢倩誰收,一枕别時殘酒,”寫得也是格外的凄感。但是他就下不了決心把她娶回家,他就沒有吳三桂那個“英雄無奈是多情”,甯願“全家白骨成灰土”,甯願“一代紅妝照汗青”,所以《圓圓曲》對吳三桂有批評,實際上暗中羨慕,有作者曲折的心理折射:我這個人就是不如吳三桂。這是他的文化心理,表現在《圓圓曲》當中,也就構成一種文化意義,既有作者的心理曲折,也有文化曲折留在他魂靈當中的烙印。所以《圓圓曲》沒那麼簡單,他隻是批評吳三桂嗎?看起來是那樣的,但實際上是批判當中有贊賞,諷刺當中有推崇。為什麼?就是因為吳梅村他自己懦弱、猶豫、彷徨,這樣一個心愛女子,最後偏偏被自己活生生耽誤了—卞玉京最後做了道士,叫做女官子,出家了。
校對 | 莊學勳
編輯 | 梁嘉韻
初審 | 張 其
複審 | 杜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