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思忠:現任增城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從事廣播電視工作近20年,被評為全國安全播出先進個人,參與的新聞作品多次在省、市的各類評比活動中獲獎。近年積極踐行媒體融合發展的學習與探讨,緻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策劃制作了一大批融媒體産品,是增城區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主要策劃和推動者。

今天跟大家講的主題是“媒體融合”,這是近兩年在媒體界最熱的詞彙。我主要講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從國家層面講,媒體融合實施頂層設計納入國家戰略;第二個方面,從行業現狀層面講媒體融合新時代下廣電行業現狀;第三個方面,從單位層面講新媒體沖擊下轉型升級的增城廣播電視台。下面我依次從這三個方面來剖析媒體融合的具體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最近一兩年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沖擊很大,首當其沖的是報紙。說句實話,報紙現在很少人看,包括我在内。我作為電視人也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危機,因為新媒體慢慢占據了新聞資訊受衆的日常生活,此時傳統媒體似乎有種逐漸被邊緣化的危險。那是不是說新媒體就一枝獨秀呢?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清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正确理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概念。以廣播、電視包括報刊為主要代表的媒體現在一般稱之為傳統媒體,而新媒體主要是“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視頻和加上客戶端。其中微視頻是新加入的成員,以前稱之為“兩微一端”。新媒體具有碎片化、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征。現在廣播、電視等稱之為傳統媒體,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經常看到在一個很小的房間裡站着幾十個人,在裡面擠着看電視,那時電視剛剛出現,應該也算是新媒體。因為當時很新興,很受歡迎。廣播也是一樣,一到12點我們聽那些“港古”(講故事),萬人空巷,都是靜靜地在聽,現在為什麼又會變成傳統媒體呢?我們還是要用辯證唯物論中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傳統與新興媒體(新媒體)之間的轉變。事物發展都有個過程,包括大家以前常用的新興媒體—微博,據我所知現在微博也沒多少人用了,逐漸被微信給取代了,那麼是不是微博也變成傳統媒體了呢?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其次,要正确理解新舊媒體的關系。為什麼媒體講融合而不講更替呢?顯然融合是各有優勢,彼此優勢互補。傳統媒體作為事業單位,在體制上有先天的優勢,是黨和國家宣傳工作的中堅力量。目前,絕大多數媒體精英還是留在傳統媒體裡。據我所知,現在一些做得很好的大V,其實也是傳統媒體出身。新興媒體(新媒體)固然有它的優點,諸如多元性、傳播途徑多、及時性、碎片化等,能夠滿足現代人的閱讀需求。既然兩者各有千秋,應該說融合是共赢,它不是一個事物取代另一個事物。這是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
因此,我覺得媒體融合的關鍵所在,就是互聯網思維。傳統媒體跟新興媒體(新媒體)這兩個概念區分的分水嶺就是互聯網,所有的新興媒體(新媒體)都是因互聯網而生。它是源于互聯網,互聯網在中國這二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使得新興媒體(新媒體)變得來勢洶洶,潛力巨大。新興媒體(新媒體)因融入了互聯網,或者說利用了現代通信技術,它就成了目前尤其深受年輕人歡迎的平台。
01
媒體融合實施
頂層設計納入戰略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目前我國對新興媒體(新媒體)的一些主要政策。從2014年開始,媒體融合就列入了國家層面的戰略。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内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内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争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發展沿着正确方向推進。
2016年2月19日習總書記旋風調研了三大中央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在人民日報,習近平總書記還通過實時播報系統,向全國人民緻以元宵節問候。他親手點擊鍵盤,在人民日報“兩微一端”發布了問候語音。内容為:“大家好!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即将到來之際,我向大家緻以節日問候,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阖家幸福!”很快,屏幕上顯示,網民點擊量迅速攀升。大家有沒有關注到習總書記視察的三大媒體其實都是傳統媒體,從側面也證明了它巨大的宣傳價值。
同日,在舉行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個字”方針就成為了當前或今後一段時間我們媒體工作的根本遵循、工作指針,也可以說是我們輿論工作者的政治規矩、工作底線。
2018 年8 月21 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衆、服務群衆”,這一要求蘊含了特色鮮明而内涵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發展方向。
2018 年9 月20 日至21日,中宣部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召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要求2020 年底基本實現在全國的全覆蓋,2018 年先行啟動600 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明确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總要求。
2018 年11 月14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會議指出,要深化機構、人事、财政、薪酬等方面改革,調整優化媒體布局,推進融合發展,不斷提高縣級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要堅持管建同步、管建并舉,堅持正确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堅守社會責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進一步明确了方法路徑、基本原則,提出了根本要求、重要遵循。
2019 年1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台、大衆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不能搞“一刀切”、“一個樣”。要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這為包括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在内各級各類媒體如何融合發展,進一步作出了部署安排、明确了發展格局。
2019 年2 月14 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湖北調研時強調,要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因地制宜創新體制機制,推動新聞信息與政務、服務緊密結合,注重端網速度、體現報台深度,多用照片、視頻等人們喜愛的形式,在傾聽百姓呼聲、回應百姓關切中宣傳引導群衆。
2019 年2 月25 日,媒體深度融合工作推進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要切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的三個階段也經常出現在國家層面的文件或者一些領導人的講話當中。第一個階段就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第二個階段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個階段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個人認為目前還是處于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末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新浪網、搜狐、網易等網站對傳統媒體的沖擊還沒那麼大。現在就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正邁向第三個階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現在所有的傳統媒體也要重視建設新媒體,尤其像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做的“中央廚房”,也是運用了互聯網的一些技術。所以,目前媒體融合已經邁入了加速度階段。大家也看到了剛才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在2014年,應該說在2014年以後,媒體融合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傳統媒體與因互聯網而生的新媒體,由相互競争轉向了相互融合,我理解現在已經進入了媒體融合的加速度階段,也說明媒體融合的大變革已經拉開了序幕。這就是我對“媒體融合實施頂層設計納入國家戰略”的一點理解。
02
媒體融合新時代下
廣電行業現狀
《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之後,國家廣電總局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并要求各省市根據實際情況出台相應的關于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執行文件。其中心觀點就是四個轉變:廣播電視節目向産品轉變,觀衆聽衆向用戶轉變,分類傳播向協同轉變,傳媒服務向現代傳媒及綜合信息服務轉變。
這裡我想再跟大家介紹一下“中央廚房”。“中央廚房”現在很多省級,當然央視已經做好了。“中央廚房”的特點就是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為了節約這種資源,原來各個部門都是分開的,現在大家都集中在一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設計院就專門研發這一平台,供各個媒體單位使用。一條新聞,同時分發給電視、廣播、微信、網絡、報紙等,從而實現共享和多元傳播,成為了傳統媒體跟新興媒體(新媒體)競争的一個非常好的平台,我估計接下來“中央廚房”會運用于包括各省市在内的基層媒體單位。
我下面用三個盛會跟大家報告一下或者說跟大家一起來探讨廣電行業目前的形勢。為什麼我選這“三大盛會”呢?雖然你們在報紙、網上也會搜到很多相關信息,但這三大盛會可能你們平時關注得不多。其實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每年都有“三大盛會”:CCBN、BIRTV和ICTC。“三大盛會”分别彙聚了管理層面(如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省廣播電視局等)、技術層面(如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設計院)和企業層面(如各大廣電企業),彙聚了各類精英一個很大的盛會。
第一個CCBN,今年的主題是“世界融合,智享未來”,就有很多制播雲台、高清、物聯網智慧等。第二個BIRTV,主題是“融合媒體,智慧廣電”,它是每年八月份舉行。還有一個就是ICTC,十月份在杭州舉行,即“杭州峰會”。當然,“三大盛會”也各有側重點。第一個CCBN規模最大,它邀請全世界廣電通訊行業參加;第二個BIRTV主要是一些設備廠商參加;第三個ICTC主要是行業研讨會。從這“三大盛會”可以看到整個廣電行業發展的風向标,或者目前最前沿的技術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我今天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這“三大盛會”,以此來分析廣播電視行業的一些現狀。
縱觀這“三大盛會”,媒體融合作為廣電行業未來發展的基本方略,主題都帶着“永恒”,“永恒”成為一時的熱詞,非常受關注,做好“永恒”成為每一個廣電人每天都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我一般每年都會參加這“三大盛會”,但我感覺近幾年,“三大盛會”的規模,都比往年有所縮小。廠商少了,外來人員也少了。以前很多大中小型企業都會參加,現在隻剩下幾家大型企業參會,中小型企業不少都轉型到了互聯網行業。從這“三大盛會”展出的器材,“杭州峰會”研讨會的主題,還有參展的規模,恰好反映了整個廣電行業正處。
03
新媒體沖擊下
轉型升級的增城廣播電視台
下面就給大家重點說一下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轉型中的增城區廣播電視台。地方廣播電視台現在是“台網”未分明,目前增城廣播電視台和網絡還沒有分開。新聞宣傳和有線電視是主要業務,新聞宣傳分為電視、廣播電台和新媒體這三大塊。目前,整個增城廣播電視台的收入還是靠網絡,網絡占了90%。為什麼我要講這個呢?是因為接下來新聞宣傳這一塊也要走市場化道路。我們四百多人,90%收入都來源于網絡,假如網絡像其他台一樣實行垂直管理,那剩下廣播電視台怎麼生存?現在很多廣播電視台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因此一些沒沒有網絡的廣播電視台,都轉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直接由政府财政來承擔。
作為新聞宣傳這一塊,增城廣播電視台和其廣播電視台一樣,受到新媒體的很大沖擊。就像我剛才提問,這幾天有誰看過增城廣播電視台,幾乎沒有一個人舉手,這就是現實。當然,我們也要檢讨自己是不是辦得不夠好,節目關注度在降低,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廣告的投入在不斷下降。原來廣播電視台和有線電視廣告各占一半,現在幾乎沒人投。原因除了我們廣播電視台受衆率低之外,主要是現在聽廣播看電視的确實是少了,廣告的效益自然就不好。從廣告的投放量,我們就可以知道電視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它就是一個映射。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在新形勢下,尤其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怎樣去生存,而不是怎樣去發展的問題。
1解決生存問題
就像我剛剛說的,如果我們網絡垂直管理了,那麼薪資的發放将成為很大問題,現實的殘酷性需要我們謹慎處理。這兩年作為傳統媒體管理層的我們,真的是“壓力山大”,一方面政治上要求越來越嚴,另一方面濟效益又日益受損。面對新的形勢,基層台還是要堅持以政治辦台為主,充分發揮黨媒的優勢,這是第一位的。黨媒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一定要做好黨委、政府的助手,代表黨和政府發聲,進而提高地方媒體在當地的公信力。不像一些微信、微視頻等自媒體,以賺取點閱率為根本追求。我們有自己的政治底線,要時刻擔負起黨媒的職責,如果連這根“救命稻草”都失去了,那麼地方廣播電視台的生存就更加困難了。
2樹立品牌意識
大家都知道央視有幾個響亮的品牌,那麼,作為增城廣播電視台怎麼樣樹立品牌呢?這也是我們的當務之急,要集中我們的優勢資源。對《增城新聞》、《民視民生》等電視節目和廣播電台精品欄目要重點打造,加大投入,加強人才資源。雖然現在做品牌我們有一個矛盾:就是把這個品牌做出來了,主持人也走了,或者策劃也走了,這是讓我們最頭痛的,變成了向省市電視台和其他新媒體輸送人才的培養基地。當然也有我們體制上的一些問題,主要是考核機制和待遇沒有跟上,這也是造成我們打造品牌的一個難點。
我們沒有中央台或者省市台那麼大的平台,我們台的主持人、記者很難成為明星與公衆人物。但是他們跟大台都一樣,記者的身份和職責是一樣的,同樣需要專業、敬業、責任、良知,也需要尊敬、敬畏。每當看到一些好的作品,心裡就有一種感動,因為這一塊是我分管的。每天都要出新聞,其實壓力真得很大。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學以後也會走向這個行業,這是一個有挑戰,也能讓自己快速成長的行業。
3改善經濟效益
像我剛才所說,如果把網絡劃走了,失去了經濟這根支柱來源,我們就更加留不住人才,就更難提升待遇,就更難提升作品的水平,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這兩年來我們也自己開拓了電視文化經濟。一個就是專題片,現在專題片成為很多政府部門彙報、總結的一個資料。現在我們每天接的專題片很多,當然肯定是收錢的。大概難拍的要收兩萬塊錢一分鐘,便宜的也要一萬塊錢一分鐘。我相信在專題片這一塊,會成為我們一個創收的來源,就是發揮電視獨有的表述文化:簡單便捷、通俗易懂、聲圖并茂。另外一個就是線下活動。我們曆年來忽視線下活動這個市場,其實很多社會組織和企業都會邀請我們的主持人去當主持,攝影記者去拍攝,通常都會給點加班費。其實這個市場也很大,如果把這個團隊建立起來了,把這個宣傳出去,我們也可以承接線下活動。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優勢。其他公司做線下活動在台上跳跳舞,跳完就沒有了。而我們不但可以把它做成一個專題片,還可以在電視上幫你宣傳和播放,也是增城區唯一的宣傳平台。
因此,我們做線下活動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有主持人、策劃人員和宣傳平台,最主要我們在當地還有公信力。第一,我們去承接這些活動人家肯定是不會懷疑的,最起碼導向不會懷疑;第二,質量也不會懷疑。怎麼效益興台,我覺得在這種新形勢下,不能隻注重社會效益。當然,作為黨媒來說,社會效益是首位的。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也要注重經濟效益,不過經濟效益也有賴于社會效益。我相信社會效益越好,經濟效益也自然會帶動起來,如何拓展電視文化經濟市場也是我們今後要思考的方向。
《印記增江》拍了十二集,放到網絡上播放效果非常好,點擊率非常高。還有,我們去貴州畢節扶貧,在那裡拍了一個專題片,畢節當地人以為是省台拍的,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覺得我們的水平很高,所以我們對自己還是有信心的。另外就是主持人大賽,有近十萬個高校大學生參加。這樣的活動非常好,既能提升大家對電視台的認知,又可以豐富電視台節目。
4加快發展新媒體
我們一方面要加大在新媒體軟硬件上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新媒體團隊組建的力度。說句實話,我很慚愧,我們現在的新媒體,隻有王主任一個人在那裡苦苦撐着,這也是我們體制上的一些障礙。我們如果沒有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或者沒有意識到讓它發揮重要作用的迫切性,那麼真的是變成傳統媒體了。現在我們也在做網絡電台、手機電視,還有APP,當然APP可能會跟大家合作,手機電視到時也會同步播出,以後大家沒有看到直播就不要說沒有看到增城新聞,我們可以随時随地點播,這樣也大大拓寬了傳播的渠道。
5加強對外合作
1.加強與廣電行業的融通。我們現在跟廣州市廣播領域的一個龍頭企業合作,現在有兩個小時的節目就是他們輸送的,從廣播電台每天九點到十一點。我覺得他們的節目還是很優質的,收聽率很高。在線下,我們也想跟增城一些做得比較好的企業開展合作,開拓市場。我們剛剛跟他們簽下一個框架協議,大家共同走市場化運營的道路,也接受企業這種靈活的市場形式。
2.加強與高校合作。我們今天來華商學院做報告、做交流,其實就是與高校合作的一個開始。以後我們可以在實踐崗位、欄目合作和專題片等方面進行合作。你們有人,我們有經驗。你們有很多粉絲,我們有好的平台。大家可以聯合,各自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在座的同學也可以借助這種合作形式鍛煉自己,實現多赢。
6學習經驗
我在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順德模式”和“梅州模式“。“順德模式”就是台網分離的,沒有網絡這一塊,兩百人純粹靠新聞宣傳,一年可以創造七千多萬效益。它做的是一個專題片—視頻經濟。順德新聞這個團隊除了每年創收兩千多萬之外,另外承接各大文化經濟活動,每年創收四千多萬。它一年開展的線下活動有兩百多場,幾乎每個工作日都開展一場。這樣,就慢慢變成了順德所有人開展文化經濟活動首先就找順德電視台,形成了這樣一個氛圍。所有商家好像不找順德電視台搞一場晚會就不是搞宣傳一樣,它就把整個氛圍帶起來了,這種電視文化形式真的發揮到極緻。當然這也與順德經濟發達、綜合實力強有關,去年在市級類電視台中位列全國第一。
相比經濟發達的“順德模式”,經濟稍微落後的“梅州模式”更值得我們去學習。梅州電視台創收比順德還要厲害,一年大約1.1個億,全部都是靠廣告和新聞。順德電台是以電視文化産業為核心,而梅州電台純粹靠新聞内容支撐,所以把它定為新聞為王的“梅州模式”。它有個“八二零”節目,就是8:20分播放的一個民生節目,它的一年廣告收入有3千萬,每天大概20分鐘。很多事情非要等到記者來了才開始,特别是那些上訪者,記者不來他們還不說,所以他們就變成了公衆信賴、公正、正義者的化身。就是因為這樣,很多人跟他爆料,他每天的新聞材料都是把最精彩的播出去。隻要爆料的東西是最好的,互動起來就有人看,把收視率帶起來,所以說“内容為王”的梅州模式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增城經濟也比較發達,并且我們不缺内容,對于傳統媒體在經濟上如何發展壯大還是有希望的。總之,堅守主流媒體思想價值,積極發揮黨媒的優勢,以增城頻道為抓手,重點抓好增城頻道。因此,我把精力放在把增城頻道建好、策劃好上,把網絡化、本土化和市場化抓好。網絡化是新媒體,把新媒體做好,成為多樣化的現代産品。本土化就是剛才說的“梅州模式”,内容為王,内容要接地氣,努力成為增城地區新聞的主要平台,讓内容來源于我們增城電視台、增城電視台微信公衆号、增城廣播電台,多渠道的采集、收集好各個本土咨訊。市場化就是要走市場,融入金融意識,成為電視文化産業的龍頭,跟電視文化産業做得好的企業加強合作,借鑒優勢。他們也想跟我們合作,因為他們缺少權威、宣傳的平台。所以,把“三化”做好,就有希望。
綜上所述,就這三個層面而言,頂層設計的媒體融合,必将使傳播輿論呈現百花齊放、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媒體融合起着正能量的推動。傳統媒體不會取代新媒體,新媒體也不會取代傳統媒體,它們是共同提升的。傳統媒體隻有融入互聯網思維,創新發展新媒體,才會注入新的活力。媒體融合對于每一個傳媒人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堅持求真務實的傳統媒體人,在融合媒體的背景下,變得更加自信強大。

校 對 | 周合強
編 輯 | 陳宇佳
初 審 | 張 其
複 審 | 杜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