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遠大講堂舊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郝文勉丨圖書傳播——人類文化傳承平台
日期: 2020年06月23日    

 

郝文勉:教授,編審,博士,《中國出版年鑒》雜志社社長,線裝書局副總編輯。

 

讀書人應該每天都向書緻敬。讀書行為,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心靈儀典。儀典,是盛大莊重的緻敬方式,人類表達對事情的崇拜,就要通過一種儀式來舉行。讀書,我想提升到“儀典”層面來進行探讨,是因為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是書忠實記載了人類無比崇高的思想,展現創造、進步的軌迹。曆史原來是一部書。我們讀曆史,讀的是什麼?實際上讀的就是書。創造曆史、寫好曆史就是人類的任務。書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标志,任何時代都要用創造的光輝成果豐富曆史,這個是大家認同的。從古到今,從迄今發現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一直到現在,人類都是為“書”而努力。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聯合國把今天定為讀書日,是很有意義的。為什麼要定它為讀書日?世界讀書日主旨宣言說:“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産權。”這段話可以給我們答案與啟發。它提的四個方面: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在這四個方面所産生的“大師們”,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論的問題。世界讀書日不是讓大家讀一般的書,而是要向大師們緻敬,要閱讀經典。

 

01

走近圖書

 

今天給大家講書,講書是怎麼來的?“書”這個字形,甲骨文裡面沒有,甲骨文裡有一個手握筆的象形字“聿”,是繁體字“書”的上半部分,體現了“書”的本質

甲骨文時代的“書”叫什麼呢?叫“冊”和“典”。“冊”是加工過的竹簡,然後用繩子把他捆起來。我們現在說的“幾冊書”,實際上就是甲骨文的“冊”字。但是現在看到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牛骨的上邊,刻在竹簡上的“冊”已經沒有了,這是因為竹簡易于腐爛,不宜保存,可能爛掉了,但是作為甲骨文的象形字“冊”仍然存在。竹簡在商代就已經出現,現在見不到實物,現在見到最早的是戰國的竹簡。另外還可以發現線裝書的起源至少應該追溯到商代,甲骨文時“冊”是用線繩給它穿起來的,都是用線裝。現在一般認為線裝書發生在宋代,不符合實際。

“書”在古代講的是一種書寫行為,并不是僅指我們現在的“書”這種典冊形式。在古代“書”是一個動詞,是書寫的,然後才演變為一個書寫的成果形式“書”。現在說的“書法”,實際上也是書寫行為,是在寫字的基礎上講究書寫藝術的一種方式。

“圖書”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攻入鹹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裡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古代“書”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後來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于是便出現了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于是著作圖書就和檔案材料分開了。

圖書的形式是随時代發展的,不斷出現新的載體,千古不變的是圖書内容。圖書是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記錄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産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着的知識傳播工具。圖書是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記錄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通過對“書”的起源分析,可以認識要成為一本書,主要有這三個要素:第一,要有好的内容,發明創造思想知識。第二,要有方式,表達的工具,你是用文字還是用圖像等等,不是說光文字能夠做成圖書,我們的圖像也可以,雕塑舞蹈都行,所以這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第三,是形态,形态就是說用什麼材料做成書?用紙做還是用甲骨做?還是用竹簡做?還是用現在的電子數字形式做?所以這個書的三要素都具備,這是圖書最重要的地方。

 

02

書的形态

 

書是用筆寫字畫圖等表達思想意願,寫畫到哪個載體上就以載體命名其書。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物質生活的豐富,都不斷促使改變和豐富着書的形态。現在“書”的概念,一般隻認為是紙做的叫書,其他材質的不叫書,實際上這很狹隘,其實曆史上書的形式很多。到底現在書有多少種形态?可以從曆史上去查找。

最早的可說是岩畫書。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産。岩畫是較早出現的書,一部巨書。荒古人類遺留在岩石上的畫面,最早的據說已有四萬年的曆史,綿延至現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今天被人們發現的岩畫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的印度和中國。中國古代的岩畫非常多,人們用山岩做載體表達情感,叙說故事,非常生動。

陶書。考古發現的很多陶器上面有很多符号,是陶書。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号,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等,另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甲骨文也可以稱為書。甲骨文是1899年發現的,至今來說是世界偉大的發現。殷商以前,沒有确切文字記載,都是傳說,發現了甲骨文,才知道我們的曆史在商代已經成熟了。甲骨文内容為記載晚商盤庚遷殷至纣王間254年之蔔辭,距今3600年曆史。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代後期王室用于占蔔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蔔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甲骨文有一個很完整的體系,内容記載有前辭、命辭、占辭、驗辭這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結構俱全的蔔辭很少,大多殘缺不全。但是通過甲骨文大家看,這是最早的書,記載得非常詳細。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金文書。金文實際上在殷商時期就有,這個商代不得了,書的材質較多。商代的金文,一塊上面鑄刻的字比較少,如商代金文“後母戊”鼎,有說“司母戊”鼎,這個“司”和“後”是一個字形,我們念“後”,不念“司”。現在所稱金文實際是周代金文,金文到周代就大大發展了。周代的金文一篇内文字非常多,看這個毛公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器銘,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陝西岐山縣。毛公鼎腹内鑄有銘文32行、499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較長的一篇。為現在發現先秦時代金文字數最多一鼎。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銘文叙述周初文、武二王與毛公先祖君臣相得國勢鼎盛之事,而目前天下動亂,四方不甯,宣王任命毛公全權治理國家内外之事,并要求他克勤職守,修身養德,向天子負責,不要發生讓先王憂慮的事情。最後賜給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勵。毛公将此事鑄于鼎上,以資紀念和流傳後世。

石刻書,就是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中國曆史上石刻記載繁多,這是一種主要記載的材質。現在看到的石碑,比比皆是。中國原始先民曾在石頭上刻畫符号記事,文字發明之後,自然也把字刻在石頭上。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是春秋時期的秦系文字石鼓文。石鼓文于唐代初發現于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到了秦代,秦始皇到處巡遊,勒石記功,現在能看到的秦代石刻有六塊碑,是秦始皇在位12年所留下的記功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之罘刻石。這六塊刻石文字就是典型的秦篆,即小篆,也叫玉筋篆,相傳為李斯所書。小篆的出現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文字進行了系統整理,使之整齊劃一,線條精細一緻,結構謹嚴,排列均等,這較之過去的金文加強了目識的功能。

西漢刻石非常蒼勁。如《五鳳刻石》為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之物。殘存“五鳳二年魯州四年六月四日成”13字,隸書,略帶篆勢,無波磔,反映了其時文字由篆向隸演進的大趨勢。東漢前期百年左右,是對隸書碑刻藝術進行探索的時期。其主要形态為磚石墓葬中石刻畫像所附刻的題記、築墓石工的勒名以及民間石刻契約等,但迄今出土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西漢時期。漢隸碑刻數量之多、藝術水平之高,在桓、靈之世登峰造極。漢代碑刻傳存的達400餘種,其中絕大多數是東漢作品。東漢碑刻著錄于文獻的約700餘種,其中有傳世拓本、對後世産生較大影響的拓本約170多種。特别是代表漢代書法最高水平、作為後世最高經典的名碑,幾乎全部是2世紀後半期的産物。

東漢隸碑是兩漢書法最優秀的代表,它完美的體現了漢朝的時代精神。《熹平石經》為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官方校正《六經》的文字刻石,刻于碑石計《詩》《書》《禮》《樂》《易》《春秋》共48石,由蔡邕書丹于石,全為标準隸書,立于洛陽鴻都太學門外,作為标準範本,這是繼中國書史上倉颉、李斯之後又一次“書同文”現象。此碑是漢碑書法的總結,隸書的法度至此全備。此時六經,通過書藝手段,又一次得到宜傳普及。但是石經刻立不久,即遇漢末董卓之亂,又遭晉永嘉之難,石皆殘毀,蕩然無存,傳世舊拓,大多為宋明重刻本。直至1922年以後,陸續出土不少殘石,使我們見到了當年隸書的風采。雖說東漢發明了紙,但當時沒有普遍的應用,它還是在石頭上刻書。

簡牍起源于商代,《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西周和春秋時期有竹木簡上記事的方式,竹簡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竹簡是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牍比簡寬厚,竹制稱竹牍,木制稱木牍。均用毛筆墨書。甲骨、金文中就已經有由簡冊編連而會的“典”“冊”等字,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在商、周遺址中發現過簡書的痕迹。據出土的文物資料看,最早使用竹簡的為戰國時的楚國。由于竹簡的特殊書寫材料,使得文字的筆畫有了根本轉變,結構也發生變化,一種新的書體“隸書”孕育而生。戰國楚簡非常豐富,有曾侯乙墓楚簡、信陽長台關楚簡、長沙仰天湖楚簡、江陵望山楚簡、荊門包山楚簡等。

還有寫在帛書上的,材質是绫羅綢緞。絹帛作為一種書寫材料,《墨子·尚賢》《晏子春秋》等文獻已有記載,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長沙東南郊子彈庫楚帛書出土後才得以見到戰國中晚期帛書的形狀。楚帛書1942年流入美國。楚帛書長僅38.7厘米,幅寬僅47厘米。它的四角有青、赤、白、黑四色的樹枝圖像,四邊周有文字十二段,每邊三段,各段附有一個神的圖形,中間有兩大段文字,一段八行,一段十三行,方向颠倒,每段文字又各自分為三節,每節末尾都以朱色方框為記。

紙質的書,實際上真正紙質的書從宋代才大量開始。雖然說漢代蔡倫發明了紙張,但是那個紙不能印書。所以晉代王羲之他們也用紙張寫字。現在真正用紙做書是宋代開始。紙質書也有很多樣式。卷軸裝,就是現在裝裱書畫的一種形式,卷軸裝給它卷起來,是書的形式。旋風裝,古代做書用一個底,然後把一頁一頁挨着裝在一起,就像旋風一樣,這是一種裝訂的形式。經折裝,就是把這個書給它折疊起來,念經的寺院要做這個,這樣好翻頁。但這個書不能太厚,一厚了就不行。還有蝴蝶裝,像個蝴蝶一樣書頁兩邊分開。這是有紙之後才出現了這麼多的樣式。包背裝,實際就是弄好以後,後邊在回一個皮兒。像現在裡邊兒印好了再用一個封面給它包上,這都是包背。線裝書,就是在以往那些書的基礎上成形的,現在成了中國古代典籍的代表。線裝書是中國古代發明的集合體,紙是宣紙,宣紙已經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了,活字印刷是宋代發明,一直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傳播千餘年。

現在的電子書,數字出版的網絡書,等等,徹底颠覆了傳統閱讀的觀念。現在讀書都是讀屏了,手機上讀,電腦上讀,通過網絡來讀書,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書的變革。可以理解為是數字化的文字内容出版物。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0月10日發布《新聞出版總署關于發展電子書産業的意見》提出建立電子書行業準入制度,對從事電子書相關業務的業實施分類審批和管理。并命名為“電子書”,并界定為“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其定義是預裝或下載文字、圖片、影音等數字化内容出版物的手持閱讀器的簡稱。

03

書的形成

 

一部書要經過好多的程序,很不容易。首先要策劃選題。要研究這個書怎麼去創作編寫,怎麼對社會更有效?譬如《四庫全書》,是乾隆動用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去做這部書,至今這部書中華民族都覺得很偉大。商務印書館這幾年做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出到700種了,介紹世界上有價值的書籍(有名的、第一部的或者是代表作)。商務印度館從1980年開始做到現在,是當今外國經典文化作品介紹到中國比較全的一套書。現在說著書立說,就是作者寫書。書好不好,出版社是一個方面,重要的是作者。著書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原創,一個是編創。

原創是開天辟地,從來沒有的。原創就是人類的發明,是别人所沒有的成果,像《老子》《論語》《墨子》等等先秦時代那些經典,包括清代的《紅樓夢》等,就是原創。老子是原創,老子的《道德經》一共是5400個字,字數不多。這本書非常偉大,到現在,聯合國說除了《聖經》以外,《道德經》就是發行量最大的一部文化名著。《三字經》是原創,它把中國古代的故事、典故,曆史……通過通俗易懂的形式,編出來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通俗易懂,小孩都能讀。後來有很多人編《三字經》,但都不如原創的那本。原創是提純思想,就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非常鼓勵原創,曾經頒布有獎勵原創的辦法。如果不能原創,可以編創。譬如《古文觀止》,它沒有自己寫作的東西,它純粹是編的古人的東西。《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緻輪廓和主要面貌。共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衡文标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當然所謂思想性是以不違背封建正統觀念為基準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值得肯定。《古文觀止》把古代好的文章通過它的意圖、宗旨編了出來,很受社會認可,這叫編創。

《唐詩三百首》同樣如此,編選者蘅塘退士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編選這本書是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标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适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标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脍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從五萬多首唐詩中選出這三百首來,藝術而科學,雖不是原創,但對傳播唐詩啟蒙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唐詩三百首》是最受歡迎的一部。編選也是很重要的。出版編輯也是一項偉大的文化編創工作,為國家、社會、人民選編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孔子是編輯行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先秦的一些典籍是經過孔子編選的,非常便于學習,一直流傳了下來。原創偉大,編創也偉大。

 

04

閱讀是認識知識的行動

 

向書緻敬,緻敬什麼呢?讀書是最好的緻敬。我現在要跟大家談談我對閱讀的理解。閱讀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閱讀,一個是經典閱讀。

先說閱讀,大家看上面“閱”這個字,說的是什麼呢?《說文解字》釋:“閱,具數於門中也。從門,說省聲。弋雪切。”省聲指漢字形聲字的聲符為某字的省略。省聲的說法出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注》:“從門。兌聲。弋雪切。”“具數於門中也。具者、供置也。數者、計也。計者、會也。筭(算)也。”兌,《說文解字》釋:“兌,說也。”會意。從人,從囗,八象氣之舒散,兄者與祝同意。從八,與曾同意。今字作悅。本義:喜悅。“門”字裡面有個“兌”。《說文解字》解釋這個“閱”字,是人在“門”裡邊查數。這是個形聲字,形聲字有一個形旁有一個聲旁,“門”是形旁,“兌”是聲旁,“兌”還代表着一個高興的味道,聲旁不是亂用的,它還有強化字義的作用。“兌”與喜悅的悅都是一個聲音。這個“悅”它為啥用“兌”作聲旁,它是代表“高興”的意思。閱讀之“閱”應該是高興的讀書之意義。我們再看一個“觑”字,用“虛”做聲旁,表達的意義與“閱”截然相反。這個字大家看看,“觑”是小觑,小觑是什麼意思啊?不睜大眼睛來看你,而是眯縫着眼去看,是小看,不愉快的看,看不起的。

漢字造字的聲旁至關重要,千萬注意聲旁在《說文解字》裡面的創造,發現了漢字在造字的時候帶着一種感情。做聲旁,這個聲音和意義都是連着的。這個“觑”字,見了令人害怕,而見了這個“悅”字他就高興,這個“讀”字,是一個言字旁,是說話的,這個“讀”,也是個形聲字,他是說要讀出聲來。咱們說讀書是誦讀,讀出聲。過去的誦讀呀,都是要發出聲來,不發出聲,不叫讀。而現在我們隻要看,也叫“讀”。所以閱讀是兩種行為。一種是查點數目,一種是讀出聲。從心理上說,這是一種愉悅高興的。讀書都是一個高興的事情。不高興的,就不叫“讀”。

閱讀的定義是“認識知識的行動”。首先,認識是閱讀的目的。第二,知識是讀書内容。閱讀知識,這個知識,不管是生存的經驗也好,思想也好,主要是對人生有用的東西,要借鑒它、學習它。第三,叫做“行動”,即閱讀的方式。

閱讀的内容是什麼呢?是知識和思想。知識是一般的經驗。思想是對規律的認識總結,對事物本質的解讀。因此要閱讀經典,學習思想。讀經典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的思想精髓領會到。大家來看“毛澤東思想”,這是直接用“思想”标注的詞語。“毛澤東思想”至今是我們的指導思想,它是對中國革命、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結合形成的一個體系。

閱讀經典,就是要閱讀它的思想。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思想,叫“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什麼意思呢?事物都是競争的,适者生存。“适”就是“适應”,你适應了這個環境,才能生存。我覺得這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譬如有很多艱苦的環境有很多人适應不了都死了,但是有很多适應了的,無論環境如何,他都能适應并活下來,所以達爾文稱之為“适者生存”。閱讀時,就是要讀其思想。  

閱讀是認識知識的行動,經典閱讀是接受思想的行為,這個行為是主動的,是偉大的。所以要經典閱讀,就是要把經典的作品、思想接受下來,成為血液變成行動,這叫閱讀行動。

 

05

構建經典閱讀系統

 

首先,确立偉大的目标。要讀書,得先有一個目标:我要讀什麼書?要有一個偉大的目标。看周恩來,他就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錢學森在外灘公園看到外國人立的“華人與狗不能入内”的牌子,他發奮要解決中華民族這個“恥辱”問題,他拼命地讀書,後來做出舉世矚目的成就,終于把這個牌子“摘”掉了,誰還敢小看中國?錢學森是為中華民族不受欺負而讀書。魯迅讀書的目标随着經曆而改變。魯迅開始學醫的,後來留學經曆讓他意識到學醫光救身體不行,還要救中國人的腦袋,他就棄醫從文了。

第二,選擇閱讀文本。即讀什麼書?人類積累的知識無邊無際,學科專業愈來愈細,而人的生命有限,不能全部讀盡。一個人一生活100歲計算也難以讀完,讀書必須有所選擇。經典閱讀就是結合自己的理想、職業、環境、生活、興趣愛好等各項條件,在符合大局的情況下選擇能為社會做最佳貢獻的閱讀經典。圍繞其檢索收集經典書目。一個主題之下的書籍也是浩如煙海、數不勝數的,但更要悉心選擇。原則是選擇經典原著閱讀。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曆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符号标志作品,原著是指前所未有的原創作品,開山之作。經典原著在文化史上享有最高的學術地位,閱讀者直接和最高水平的書籍對話交流,免得閱讀一般作品浪費寶貴時間。閱讀者要實現“心靈對話”,唯一的途徑選擇就是經典原著,别無他路。

第三,博讀多思。經典閱讀不是單單讀一種書,一類書,它是主攻方向。要深入閱讀,必須擴大閱讀範圍,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古至今,專而博、博學多識是為學之根本要求。專與博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博是為了更好的專。《禮記·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專注地實行,五者缺一不可。通過五個方面努力達到為學目的。2013年12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讀書集成》全面反映了毛澤東的讀書情況,書中收錄了毛澤東閱讀和欣賞的圖書、文章、戲劇、書法1242種,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曆史、文學、藝術、報紙雜志、工具書叢書類書等11類,所列書目,大部分是毛澤東作過圈畫批注,或者有過評論引述的,其博學令人驚歎!這裡給大家列幾類書:第一類是馬克思主義的書。《共産黨宣言》等,因為它是我們共産黨成功的經典。還要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第二類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著作。如《四書五經》《二十五史》《楚辭漢賦》等,不需要讀全,但可以選讀。第三類,外國經典圖書。第四個是古今中外傑出人物的傳記。第五個就是近現代标志中國成就的學術著作。

第四,閱讀成功路徑。要閱讀發現作品中人物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之處,發人深省,閱讀者要永遠留存這些激動的成功瞬間。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是改革開放後描寫科學人物的裡程碑作品,文中極力渲染陳景潤小時聽沈元老師的一節數學課。

沈老師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席話讓陳景潤為之奮鬥一生。從2006年6月開始,王立群開始為《百家講壇》錄制一部規模更為龐大的節目—《王立群讀史記》。紮實的史學知識加上淺顯易懂的語言,王立群将《百家講壇》倡導的學術品位和大衆口味有機的結合起來。

王立群說:“其實《史記》中的很多原文我都能背下來,但我不能那麼講,必須轉化成現代漢語。”王立群在讀史記之項羽時說:“一位破釜沉舟永往直前的滅秦功臣;一位光明磊落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千古義士;一位面臨烏江絕境毅然自刎而絕不肯苟且偷生的壯士;一位被中國老百姓兩千年來不以成敗評價的曆史人物;一位襟懷坦蕩失敗得令人扼腕歎息的本色英雄;一位中國藝術史上不朽的藝術典型。曠世英雄的千古傳奇,刀光劍影的政治較量。軍事天才的凄美愛情,英雄末路的悲怆選擇。一場刀光劍影的政治較量;一段英雄美人的愛情傳奇;一個蓋世英雄的千古悲劇。”這樣的優美表達展現了他深厚的經典閱讀功力。

經典有相當一部分是這些人物在艱苦及屈辱的環境中形成的心靈作品,不平凡的經曆促使形成“驚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讀司馬遷需要讀他的人生,他是怎麼在這個時候寫出來這麼一部偉大的《史記》。再一個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是其代表作,讀王羲之的人生,他是铮铮鐵漢。讀霍金,霍金22歲得了漸凍症,隻有三個手指頭管點用,他硬是用三個手指頭敲成了一個科學家,所以要閱讀霍金的人生。

以上是關于書的一些看法,從書的起源、發展到認識,再到如何閱讀,探索書在我們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人類隻有從書中不斷吸取知識營養,通過書的橋梁到達宇宙的彼岸。

 

校對|初令偉

編輯|梁嘉韻

初審|詹尚青

複審|杜偉利

上一條:關思忠丨我所理解的媒體融合 下一條:譚天教授 | 三年耕耘,碩果累累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