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非虛構寫作大賽⑨ 方麗珍:幕布之後的戲曲人生
日期: 2022年12月27日    


小小三尺紅台,方麗珍提撥着木偶正上演十仙慶壽的盛景。戲台對面是廟宇,香火縷縷不絕,虔誠的人低聲禱告還願,神明雙眼微阖,聽着碎碎細語。戲台旁是孩童的“專屬站位”,一雙雙大眼睛緊盯着台上的兩個小木偶,也學着假模假樣的唱着戲詞。

“滄海桑田幾變遷,蟠桃易熟人難老,好一個蟠桃易熟人難老,衆仙,今日祝壽已畢,各各回歸洞府,領法旨。”

戲曲落幕,台下觀衆贊歎不絕。

方麗珍謝幕過後,一個一個清點着木偶,直至将今天帶過來的六十個木偶都悉數放進大箱中才放松了精神,伸了個懶腰,湊近一點能聽到骨頭的“嘎嘣”脆響。樂師們收納着樂器,他的丈夫也開始着手準備拆卸戲台。

雖此時已是涼秋時節,但廣東似乎不受冷空氣影響,人們大多仍然着夏裝出行,而幕後的麗珍則是黑色長袖長褲。

經常看方麗珍這家鐵枝木偶戲的人就可以注意到,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隻要是得上戲台子演唱木偶戲,方麗珍就總是穿着長袖衣服。原因是鐵枝木偶戲素有“表演不露手”的規矩,所以即便炎熱的天氣,為了雅觀,操作者都必須穿着長袖衣服,手不能伸到幕前被觀衆看見。

方麗珍算是将自己的童年、青春,人生最美麗的年紀都毫無保留地傾注到戲曲演繹中了。

從小受木偶戲戲班子班主爺爺的影響,在别人還在村口丢沙包的時候,四歲的麗珍就已經開始跟着爺爺學唱戲了。爺爺每回受各大廟宇或店家邀請前去演出木偶戲時,身旁總有個小小的身子形影不離地跟在身側每次麗珍都是嚷嚷着一定要上戲台,一定要坐在爺爺身側看着爺爺擺弄木偶們。

令人驚奇的是,當時小小的麗珍已經能夠在爺爺的指導下制作做手工木偶和縫制木偶的戲袍了,而且麗珍的手藝在爺爺十幾名徒弟中排得上是靠前的。

人們都好奇麗珍什麼會在那麼小的年紀就對傳統木偶戲充滿興趣為什麼那個時候将如此複雜細緻的手工藝做得精巧方麗珍給了我們回答:“熱愛,是所有理由和答案。

方麗珍告訴我們,學習鐵枝木偶,強迫着朝九晚五訓練是行不通的,全靠自覺和悟性。她起先是模仿着爺爺的動作,爺爺示範一段,她立馬就跟着來一段,勢必要做到跟爺爺一模一樣方才罷休。

一直到十八歲以前,隻要爺爺的戲班子有演出,她都是要跟着去的,年紀尚輕的她大多會些簡單的角色練手,看着自己從兩隻手抓不住三根鐵枝到後來操縱自如,她說那一瞬間的喜悅跟成就感,是沒人能夠共情到的

十八歲那年,她因清亮高亢的戲曲唱腔被當地知名的潮劇劇團相中,盛情邀請她加入劇團。幾經猶豫掙紮,終于在爺爺的鼓勵下,她抱着“試一試”的想法,加入了潮劇劇團,跟着劇團滿世界地去演出,第一次從幕後走到了台前,一唱就是二十年。也是在那二十年,她在劇團遇到了同樣愛好唱戲的的丈夫,生育了一雙兒女。

再次回到木偶戲班,是因為爺爺病重,無法再繼續經營戲班。方麗珍回憶,當時聽到爺爺病危的消息,自己正随着劇團在德國演出,盡管演出結束後立刻最早班的飛機回國,但還是沒能見上爺爺最後一面。也是在那個時候,她決定離開劇團,重拾自己的老本行,接手繼承爺爺的木偶戲戲班子。丈夫對她的決定表示理解支持,并堅持回來共同傳承木偶戲、經營戲班子

剛回到木偶戲班子參加工作之時,方麗珍很明顯感到力不從心,畢竟是有二十年沒有提撥木偶了,盡管底子紮實,推、拉、提、撥、抖等手法用起來還是看得出生疏。但好在嘴上唱戲的功夫是一點沒落下,還有這二十年表演潮劇的經驗心得在身上,對不同角色的形态、氣質、神情、動作都把握得當,練習了近一年的時間,方麗珍才感覺自己終于能保持連貫完整的演出,也能在演出中展現好木偶的角色神韻了。

當我們問到,四十歲再近乎“重新學習”木偶戲況且班主的身份,會不會壓力很大,有沒有過放棄的念頭時方麗珍淡淡一笑,說:“在長期看不到成效的狀态下練習,确實容易感到灰心,那短短的一年裡,其實無數次動過放棄的念頭,當時心裡想着,實在不行我就回去繼續唱大戲好了

“但是隻要一想到這是爺爺經營了一生的木偶戲,我就會覺得舍不得。而且吧,木偶戲就是會越練習越順手,越順手就會越喜歡,越喜歡就會越想要将它帶給更多的人看見,就會像要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把爺爺的精神也傳承下去。

期間方麗珍也不忘誇誇自己:“再說了,我畢竟是打六歲起就在木偶戲班子混的人,重新學對我來說也不是件什麼難事。

相比之下,方麗珍的丈夫在木偶戲方面不論是知識了解還是技能掌握,都明顯要單薄很多。

所以在丈夫剛剛跟着方麗珍參加木偶戲工作時,方麗珍經常給他安排打下手的活,像一些協助舞台安裝,觀摩學習一些操作木偶的技藝等。沒過多久,方麗珍的丈夫便被木偶戲深深吸引了去,覺得演木偶戲很有趣,也開始有時不時上台跑跑龍套,演一些戲份不多的小角色。

不過,即使是舞台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人物,方麗珍也是繼承了爺爺一貫的嚴苛要求,方麗珍的丈夫沒少因為些細小瑣碎的錯誤被她一通說教,但也多虧了這些密集緊湊的教導,丈夫很快就能跟她一起同台演出主角人物了。

十七年,他們将鐵枝木偶戲帶入了又一代人的眼中。

他們的狀态印證了潮州鐵枝木偶戲國家級傳承人陳培森的一句話:“台底下過着一家子的生活,在舞台上則一起演繹著别人的故事。”

被問及繼承爺爺的木偶戲班子後小時候練習木偶戲有什麼不同感受時,方麗珍幾乎不用思考便脫口而出道:“當時小小年紀的,隻覺得是跟着出去玩的,從來都不用考慮生計這個問題,但現在不一樣了,有戲班子要,有家庭要養。

21世紀以來,雖然鐵枝木偶戲仍有市場需求,大多是對表演技藝要求不高的謝神活動報價雖然還算得上可觀,但是演出很明顯地減少許多,導緻從事這行業的人員大都收入微薄,加之一場演出的周期較長,木偶戲演出人員的減少也導緻了一個戲班子同時接多個演出成了不現實的事情。

“一般一個演出邀請就是一天兩夜,需要提前兩天去搭戲台子、準備音響設備之類的,這樣前前後後差不多一個星期就過去了。加上人員不足,一個月頂多也隻能接兩場演出,而且這個場次還是不能得到保證的,一個月一場演出也沒有也是常有的事。”方麗珍一邊跟我們講着,手裡頭還一邊在做着木偶衣袍的刺繡工作,将繪制好圖案的衣袍進行絨線、釘金鏽、金絨混合繡、針線墊繡、凸繡等工作。

方麗珍坦言,鐵枝木偶戲的學習算是戲曲類别裡面較為艱辛加之其缺乏潮流感,大多數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也就導緻這個行業在年輕人群體中沒有什麼市場,而且如今人們娛樂方式的增多,木偶戲一定程度上,在慢慢退出大衆的視角。

在聊到往後是否會将木偶戲傳給自己的子女時,方麗珍粲然一笑,眼裡盡是釋然。

“我的話并沒有這個想法,家裡那位也沒這個打算。因為家裡的兩個孩子都對木偶戲沒什麼興趣,都已經在從事别的工作了。而且我自己當時也是因為對木偶戲有着極強的興趣才将爺爺的戲班子繼承下來的,他們沒興趣我也不能硬逼他們不是,任何一項技藝的傳承,沒有心是做不好的。”

鐵枝木偶戲的學習之路是多數外行人未曾設想過的艱難。不同于其他劇目那般擁有廣闊表演空間木偶戲隻有三米見方的小小舞台,每一次的演出持續個小時,表演者們蜷縮着盤腿而坐,冬冷夏熱,條件艱苦。

小小的舞台隻能容納下三至五人,這就要木偶戲演員都必須基本掌握全部表演技能,伴奏,演唱,操縱都得兼顧。方麗珍告訴我們木偶的操縱是難中之難的技藝,所以很可惜,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難以學成出師。

日升月落,大雁來去,四季更疊,一年又一年的過去。許是一脈相承下的天賦,也許是熱愛和情懷引導下的勤奮練習,與十七年前相比,而今的方麗珍,不負衆望地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牽偶人。

“衆仙,一年一度蟠桃大會,俺等可各顯神通,一同渡海上天,聚會祝壽,是……”樂器齊齊奏響,三米見方的戲台上,挂着一幅“雙龍戲珠”潮繡帳簾,方麗珍再次盤坐于潮繡帳簾後。

左手掌心向上,中指和無名指夾住中箸,拇指和食指捏着左箸,右手則捏着右箸,靠腕力改變木偶的動作随着戲曲開唱,木偶一步步從側幕走向幕布正前方。

八歲的小孫女此時正坐在麗珍的身側,今晚将與她同台完成這曲《十仙慶壽》。

好似命運輪回往複,傳承久經不衰。

 

                                                                       作者:許瓊雯、方妙虹

上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⑩ 婦産科裡的「人間世」 下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⑧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