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③ 來如微塵,去似夏花——傾聽百态職人的心聲
日期: 2022年12月26日    


往,世間百态,或冷或暖,或平凡或偉大,總有無盡的美好值得我們挖掘和體悟。

萬花筒職人的滄桑變幻

“爺爺,你走了那麼長的路,那在職業生涯肯定會有留下什麼不可磨滅的痕迹吧?”小女孩投來驚奇又期盼的目光,隻見老人微微回應:“要說我的職業生涯,那還真沒有“容易”兩字。年輕時我接過各種的活,可謂是“行走職業人”。女孩微微眯起眼,試探地說“那年輕時豈不是全能職業人啦?”“從木材搬運工工人,再到記功員,農民,算是一個流動職人吧!話音剛落,老人的眼神靈動起來。

爺爺與“職業”正式結緣還是在五十多年前,說是舞象之年也不為過吧。彼時爺爺家的人口衆多,妹妹們又還小。太公,也就是爺爺的父親,身患重病,但村裡的藥材資源非常匮乏,哪怕是幾捆小包藥材的,對于一個全家勞動力都在務農的家庭來說,确實是一筆大擔子。爺爺偶然路過老舊的房門,聽到低音的交談聲。“哎喲,你說我們倆老怎麼把學費湊出來啊?”“這樣吧,少買點藥,多少也能擠點出來”老人百憂叢集地說,原來太公和太婆在為爺爺的學費而發大愁。爺爺靡靡地邁進房門,“我還是退學吧,可以省下一點學費補貼家用爺爺嗫嚅着說。就這樣,爺爺的職業生涯便被按下了啟動鍵。

20世紀60年代,爺爺便開始了第一份工作——。所謂的切瓦,就是爬到高處上,把磨手且粗糙的瓦片砌成屋頂。聽起來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這就是小農村的瓦屋。這種瓦屋呐,曆經多年積澱,塵封了舊農村的年代記憶,農村形象代言人。當時呢,年紀尚小的爺爺涉世未深,隻得跟在别人後尾學,是一個實打實的學徒。幾個月之後,爺爺從砌瓦工搖身一變搬木工人爺爺常常要到山裡去砍木頭,并把一條條千斤重的大木頭扛在肩上,運到鎮上的木材廠交給老闆賣。當時村子裡險峰峻嶺連綿,村子宛在中。想獲得優質的類資源隻能緩坡爬山,常有傷亡。但一根根木頭壓在爺爺肩上即使帶着淤血的皮膚暴露在空氣中也不得不拼命抓住改善生活的一線希望。

事實上,爺爺十五歲時候就跟着太公跋山涉水,輾轉各地學做水泥。民們兩耳不聞村外事,大就地謀生,“水泥熱”成為當時村子裡的一股熱潮人人都搶着去做,拼命抓住這飯碗。“我還記得當時一天的工資是一塊兩毛,那個時候啊,米價一斤九毛,買上一斤米和一毛錢的菜,剩下的三毛錢都交給你太公咯”。張了張嘴,一時啞口無言,心裡什麼東西擰緊了一下。有次爺爺趕到一個叫“山後”的地方開工,“山後”顧名思義是一個既山勢險荒涼偏僻農村,這地兒啊,也曾是我外婆以前的舊居因此小時候的我經曆過不“曆險記”呢。爺爺就這樣被惡劣的環境拷打着,被大風大雨侵蝕着大哥,你砌的角沒有平齊歪了點哩”。對方聞聲看過去,嘴裡夾着根煙條,瞥了一眼便,一言不合二話不說便口出狂言便說邊拎着錘子随意砸在牆邊上,似乎要造出點聲響。爺爺拿着工具的手顫了顫,緊了緊牙根,一陣倒吸一口涼氣。怎麼這樣的人,你以後跟我幹吧,跟着我學就行一個工友的聲音此起彼伏。想起這段過往對爺爺并不是什麼太好的回憶。他十幾歲對未來的暢想,如同被拉扯,被變幻各種形狀的肥皂泡,竟然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打碎的。

翌日黎明,天還灰蒙蒙爺爺自個兒起床到工地煲粥,五點半大夥兒起來吃粥在人群最邊端顯現的身影,便是我的爺爺,他總是最後一個吃粥。

在經曆了磕磕絆絆的水泥工涯後,爺爺在而立之年做起了記員。記員,便是當時農村生産隊裡記錄每戶勞動數據的隊員。爺爺曾坦言,在80年代以前,村裡的糧食産量按每戶勞動所得分配,意思是幹多少得多少,大多數村民都是十幾口人組成一戶。當時爺爺家裡人口多,光兄弟姐妹加起來有六個人,有效勞動力明顯不夠使吃飯問題便成為了一個全家的痛點“當時啊,我們家是五天才一頓飯,其餘的時候都是吃一些稀粥湊合着,家裡都是吃着山上種的木薯番薯和山下種的稻谷。為改變現狀,爺爺打響記功員的号角,帶領其他農戶集體向村委提意見,提議把最初的按勞動分配改為按人口分配。

夜靜了,求知若渴的心還在熾熱地散發着光芒。透過窗外,映入眼簾隻見爺爺在自學軟筆、硬筆身影。守得雲開見月明,80年代以後,改革的春風灑滿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雀躍而起。每家每戶都分配到土地,這下從原來的集體勞動到自給自足了,生産隊也随之解散,一家子的吃飯問題得到了改善。

自此,爺爺踏上了農民生涯,放眼望去,你會看見金黃的麥田裡一位彎折棘背的老人,脊背上開了花。

照亮村落冉冉升起的雙子星——村長、村醫

他們沉靜地在路上走,沒有燈花,沒有火光,有的隻是天上灑下來的光芒。村子裡叱咤風雲的人物,當屬村長和村醫了。20世紀60年代,老林正式擔任起村長,老林村長這個号子也昭然若揭,但舊年代與新時代總歸不同,那時擔任村長是沒有生活補貼領取的,但是這位老林村長一如既往的駐守了30多年,衆望所歸被村裡人稱為孺子牛。老林小時是住在山上的,但一場未曾預料的火災使老林父親喪生,他原本風平浪靜的青年時期被按下了暫停鍵。

傍晚一聲嘹亮的吆喝靈動了這座小小的南方村莊。羊腸小道的村路上必然少不了老林的吆喝聲和腳步聲。“快來啊,快來人啊,你們家的雞跑出來,趕快出來趕好你們的雞”“好哩,真沒想到又跑出來了”從村頭到村尾,每寸土地都曾留下他行走的痕迹,有時候還停留在村民家門口唠嗑幾句再走,臉上挂着笑容揚長而去。

20世紀70年代,柴可是難能可貴的資源,有了柴才算是站在了生活的制高點上。發動一家子上山砍柴成為了常态。有次,隔壁村的人鬼鬼祟祟地來溜村,甚至來砍柴風聲傳到老林的耳朵後,臉上的笑容像是動畫片被暫停了一般凝固,雙眼滿是氣沖沖地看着村民們說“走,帶上家夥,我們還不得讨個說法去。”老林甚至還在隔壁村的山上開了條路,要是有人再敢這樣的話,他就抄這條小路進去,坐實“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20年前,也就是2010年,村子才把鋪公路這件事提上日程,鋪路前的村子裡全是泥地,一個坑一個坑。當時,村子裡有一個斜坡路口,當時村民因坡填平還是不填平這件事産生分歧當時老林村長堅持表示不,他認為這個路口影響力很大填平會帶來不可預估的風險,甚至會影響村落的地面高度。但發動機的轟鳴聲搗碎了甯靜的街口,老林眼看情況緊急急的沒法子便沖到路口随即一個勁兒地躺在了他身旁都空地。“想填平這個路口,先從我越過我再說!老林的言語擲地有聲。經過鄉鎮政府的嚴密商讨後,批準該公路維持原來的走勢。但無論如何,老林此舉既了天,又動了地,公路超人”的号子打遍了村子

與此同時,與這位老林村長并肩作戰的還有一位村醫,大家都叫他阿燕村裡的第一間診所就是他開的小時候最開心的莫過于到燕爺爺的診所裡去讨一包糖果吃,滿足稚氣小孩的味蕾。燕爺爺也是早年供不起讀書便收拾包裹回家學采藥。阿燕爺爺從小跟着他伯伯一塊上山采藥,研究種藥材的作用餘力還會花時間研究一下西藥。他終于不負衆望,學有所成,年輕時開了一間診所,村裡的第一間診所,小小的屋子裡承載了萬般溫暖。在我現存的記憶當中,小時候可跟這間小診所打過不少的交道呢。但當村裡大夥生活都變得好了,起來的時候,唯阿燕爺爺依舊每天忙忙碌碌,白天他滿身日晖伏在桌前,夜裡僅留一盞小燈陪他熬過茫茫黑夜。桌上的醫書翻來覆去起了皺。手邊的紙筆寫來劃去無留白,風一吹就揚起了滿地紙屑。

一座城,一個不屈的靈魂

我于高考後的第二個月便來到了異鄉體驗人間冷暖,如果說人生是一條長長的鍊條,那這次的社會曆練必是鍊條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在這裡我看見了底層勞動人民如何憑一己之力謀生,這些将如序幕般揭開。

黃昏的第一抹光照亮了這座溫暖的南方城市。在花廠我遇到了一位姓的普,姑且稱她為仁奶奶吧。仁奶奶戴着一頂紅色的帽子,穿着一件紅色大衣,大衣外面系着一條圍裙來着,穿着一雙老舊的北京布鞋。夏日炎炎,為啥包花還穿上大衣呢?答案隻有一個:大家夥兒在地下冷倉庫包花。仁奶奶每次包花都最有勁兒好似已經習慣了海綿裡凍到令人手發僵的水和刺手的花。加班對于仁奶奶來說,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她拼命地抓住,忙到大家夥解散她才作罷,簡直像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我的老伴啊,他生病幹不了活,在家呆着,家裡現在靠我這活吃飯哩”,仁奶奶疲倦的眼睛裡透露着幾分無助和脆弱,原本纖弱的身形在這一刻便是顯得更加瘦小,似乎一陣風就能刮飛。仁奶奶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和我的爺爺也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她的老家在安徽省的一個縣,為了謀生漂泊到廣東省。“我在廣東幹活,都幹了60多年了,在這裡我幹了五年多,來賺口吃飯錢”仁奶奶說道。奶奶15歲就出來謀生了,從來沒有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似乎從那時起她的生活就打工這個詞貫穿至今受過最給力的謾罵,過最昏暗的工廠,走過世間最難走的路。

奶奶您的兒女們都沒有給您寄生活費嗎? “他們啊,都成家了,在其他省份……”這柔和的聲音中似乎帶着些顫音。原來奶奶兩個兒子,老大已經移居外省,并且在那成家了,留在老家安徽的隻有小兒子,并且也已經成家了,仁奶奶兩口子把幾十年的積蓄都給小兒子當彩禮了,剩下的僅僅是夠糊口。現實總歸是骨感的,安徽的就業之窗并沒有向仁奶奶兩老打開,兩人隻得頂住壓力,輾轉到了廣東各地謀生。奶奶的一生似乎都在為生活而奔波着,一直打工打到現在,漂泊他鄉,租一間小屋兩老供住。三毛有金句心若沒有栖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奶奶雖多年遠離老家,遠赴打工,但職業人生就如同逆旅,本就充斥着艱難和冒險。人生恰似一本小說,我們作為主角,不斷拜别的風景,遇見新的旅伴,走出上一個階段的故事,然後走進下一場相逢。音樂始于靜默,又歸于靜默,職業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透過心窗,你會發現職業人獨特的一面。

窗外老魁樹,柔情依舊,鳥兒依舊站在枝尖,我的目光飄向熙熙攘攘的身影,幻想着未來,随着一聲清脆的鳥兒叫聲,一個聲音在我的心底慢慢浮起... “當我們真正熱愛這世界時,我們才真正活在這世上。”

 

作者:劉金婵

上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④ 手握竹笛,“追光者”抖音主播譚偉海穿破永恒黑暗 下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② 閃耀的海軍陸戰之星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