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② 閃耀的海軍陸戰之星
日期: 2022年12月26日    


爸爸你要去那裡你怎麼剛回到家又離開我們了媽媽拼命拉着孩子的手最終孩子眼含着淚水和父親送别

6多年來,軍區海軍陸戰訓練基地一大隊三級軍士長袁君,為海軍陸戰機械化部隊培養出名戰鬥骨幹,為大隊教出一批又一批特級、一級坦克駕駛員,為營連帶出53名班長,他先後被總部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标兵、學習成才先進個人等,在十幾年的軍人生涯中榮立等功1次、等功2次。這一切的成就都源自于他心中小時候的向往

  “隻要部隊需要,我願意當一輩子兵”

 當兵,是袁軍從小的願望,也是他一生的志向哥哥身為特種兵為我樹立了榜樣

  袁軍出生在粵西革命老區,這裡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戶戶住過八路軍,家家出過子弟兵。小時候,爺爺常給他講八路軍打鬼子的故事,在我們這裡也留下了飛虎隊的感人事迹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播撒下“英雄”的種子。

  入伍後,袁軍來到了“裝甲兵的搖籃”——東部軍區某兵種訓練基地。他希望能駕駛坦克沖鋒陷陣,事與願違,卻被分到炊事班,負責燒火。但他很快調整好心态,經過努力,成為煎炸炒樣樣過硬的優秀炊事班長。

  3年後,基地實行社會化保障,袁軍轉行來到随車保障學兵訓練的助教崗位,開上了夢寐以求的坦克。

  一次,坦克突然轉向失靈。他急得滿頭大汗,向旁邊一名上等兵請教,卻受到奚落:“都是老兵了,最簡單的故障都不會排除,還是回炊事班蒸饅頭吧!”

  這句話刺痛了袁軍,也激起了他心底的血性——白天,他在訓練場向技術骨幹請教問題;訓練保障中,他利用倒班間隙跟學兵一起聽教員講課;坦克回場後,他堅持在駕駛艙練習手腳協調配合。晚上,他攻讀專業理論,對于一個體育生來說學習理論知識簡直比跑15公裡還要難受為了把《坦克原理》等專業書籍至少讀3遍,記下的學習筆記摞起來有一尺多厚。

  磨爛筆頭鑽研新型坦克,磨穿鞋底維修故障裝備,磨破嘴皮傳授戰鬥技能……袁軍終于“磨”出了一身好功夫。

  一次,一輛坦克從他身邊疾駛而過。突然,他用電台大喊:117号坦克,立即停車熄火!”趕來的裝備助理上前一看,倒吸一口冷氣:“幸虧他叫停及時,要是再晚一會,機油就會漏光,坦克發動機就報廢了。”

  長期在一線保障,袁軍深深體會到,一人精不算精,人人精才算精。為此,他把自己摸索的修理技能、革新的維修器材,毫無保留地拿出來共享;為讓年輕骨幹早日挑起大梁,他多次把比武奪冠的機會讓給别人,自己甘當陪練。

  一諾十餘載,全大隊80%以上的教學和技術骨幹由他培養而出。由袁軍和其徒弟組成的袁軍班組”,人人立功,他們完成的“野外條件下吊裝更換某新型坦克動力艙”等課題,填補了我軍坦克駕駛專業培訓空白。

  2014年的一天,他接到戰友的電話:“班長,我開了個汽車4S店,要是咱倆一起幹,保你一年能掙十幾萬……”

  放下電話,袁軍意識到,他又面臨着進退走留了。

  正在這時,大隊領導找到袁軍“現在正是需要人的時候,希望你能繼續留隊。”

  站在軍旅生涯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16年青春一眨眼就過去但是兒時的夢想還沒實現袁軍毅然上交了留隊申請:“我的這點本事都是基地培養的,現在新裝備越來越多,我這時走就會愧對組織,隻要部隊需要,我願意當一輩子兵。”

  “不懂信息化,‘金牌教頭’的含金量就會打折扣”

  “會熟練操作計算機,會英語和漢語指令輸入,會識别各類作戰數據……”那一年,廠家工程師來基地講解新裝備操作使用時的介紹,讓袁軍出了一身冷汗。

  随着我國的科技的不斷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軍事裝備的更新如春雨春筍般出現對于一名隻有高中學曆的體育健兒來說“沖擊太強烈,幾年苦學深鑽的裝甲知識和技能幾乎歸零。”為提升自己,高中畢業後袁軍就進入部隊他靠自學取得成人大專和本科學曆,又考取了全國計算機三級等級證書。

  後來,袁軍主動請纓,為操作訓練和裝備維修編寫教案。教材順利編寫完成,袁軍由此成為基地唯一全程參與新裝備教案編寫、試教試訓等任務的士官。

  今年3月,已經考取某新型坦克特級駕駛員的袁軍,決定向坦克射擊專業發起沖鋒。他說:“射擊專業信息化含量更高,不懂信息化,‘金牌教頭’的含金量就會打折扣。”

  為練好手眼配合,他盯着手表秒針練眼力,一般人1分鐘不眨眼已經難受得不得了了但是袁軍卻做到了驚人的3分鐘不眨眼、不流淚。剛開始時,雙手怎麼也配合不好,畫出來的線條像蚯蚓一樣歪歪扭扭。他不氣餒,反複揣摩快速瞄準的動作要領,認真總結精确射擊的訓練訣竅,鑽進坦克一練就是半天。一次訓練下來,就像從水裡撈出來似的。

  從自動裝彈機的構造到火控計算機的原理,從搜索目标、判定距離等基本操作到武器校正、射擊修正等重難點課目,從每個按鈕的功能到整套系統的運用,他攻克了一個個訓練難關。

  8月下旬,射擊訓練場上,鐵甲轟鳴,硝煙彌漫。随着指揮員一聲令下,袁軍迅速搜尋、精确瞄準目标,快速擊發,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呼嘯而出穿透靶心。

  一份付出,一份收獲。袁軍向着“一人一車能戰鬥”的目标邁進了一大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坦克兵王”。

  雖然身在教學訓練單位,但袁軍的目光一直瞄着未來戰場。

“我們培訓的學兵一畢業就能上戰場、打勝仗嗎?”“基地作為‘兵種部隊戰鬥力生成源頭’,如何跨越練與戰之間的鴻溝?”今年8月中旬的朱日和演兵場,袁軍循着實戰化訓練的滾滾硝煙尋找答案。

  調研過程中,袁軍白天到演兵場跟演跟訓,摸斷崖、走壕溝、測彈坑,仔細觀察記錄真實的戰場地貌,為改進駕駛教學内容積累資料。晚上,他到帳篷裡與參演官兵座談交流,收集了“對協同技能、戰術素養培養上還有差距”等20餘條建議。

  近年來,他圍繞教學訓練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多次深入調研,對改進教學内容提出了具有建有建設性的建議,其中30多條被基地和大隊采納。

  “能為實戰化訓練趟路死都值”

  戰友們說,袁軍是一名“犟兵”,有時候犟的連榮譽甚至生命都可以放棄。

  那年,基地組織新裝備訓練,大隊僅有的3輛某新型坦克相繼“趴窩”,返廠維修時間太長,大家一籌莫展。袁軍立下軍令狀:邊拆邊學邊修,一定能完成任務!

  有人提醒:“如果拆壞了,可就成了等級事故,是要受處分的。”袁軍态度卻非常堅決:“訓練不能等,隻要是為了提高戰鬥力,怕啥?!”

  那段日子,袁軍用科學詳盡的修理方案說服各級領導後,多次打電話向廠家請教,和戰友吃住在修理間。

  第一台坦克故障是變速箱摩擦片損壞,按一般規程是更換整個變速箱,但由于器材緊缺,他們決定把這台車的變速箱分解。分解拆下來的上千個零部件将11個8平方米的工作台放得滿滿當當。經過10多天的連續奮戰,他們不僅順利排除了故障,還掌握了不少關鍵技術。

  憑着這股敢于擔當的血性和不弄明白不罷休的鑽勁,袁軍對坦克底盤、儀表等百餘技術參數爛熟于心,創造了一個月默畫出某新型坦克全車2000多條電路圖的奇迹。

  剛當助教時,袁軍看到學兵駕駛坦克都是低速通過土嶺、車轍橋等障礙物。他想,通過障礙物如果低速,在戰場上就有可能成了活靶子,能不能高速通過呢?

  說幹就幹。袁軍信心滿滿地登上戰車,由于沒有控制好時機,坦克猛得從土嶺躍起,重重摔在地面,差點把他從坦克裡颠出來。

  在他的回憶中有着這樣一句話“當時,真把我颠懵了,大腦十幾秒暫時性失憶,幸好是開窗駕駛,不然我就‘報廢’了。

  失敗無數次、重來無數次,額頭碰破了、膝蓋磕腫了、腳踝扭傷了、腰痛加重了,戰友們勸他别練了。袁軍卻撸起袖子說:“隻要練不死就要往死裡練,能為實戰化訓練趟路死都值!”

  接下來,他對自己更狠,按照實戰關窗駕駛,坦克怒吼着向土嶺沖去。他瞪大眼睛緊盯前方,2擋、3擋、4擋,右腳猛加油,坦克沖向土嶺,當車頭向上擡起的一瞬間,松油、憑慣性高速通過一氣呵成。

  軍人有血性,就要有敢于破除影響和制約實戰化訓練積弊的銳氣和膽氣。夜間駕駛危險系數大,本該根據地形變換排擋快速行駛,為了安全,有些頭車助教故意降低車速,全程低速擋行駛。

  袁軍建議将夜間駕駛訓練由體驗課目改成重點課目。大隊常委會研究後采納了他的建議。經過近似實戰的磨煉,學兵畢業優秀率和等級率得到明顯提高。

  近年來,在袁軍的積極建議下,基地對11個不符合實戰化要求的訓練問題進行了改進,有效提高了學兵戰鬥技能水平。在東部軍區的比賽中也赢得了不少的獎章但是在遠方的大手拉着小手正在默默地等待着他的歸來

作者;林炜皓 葉唐林 關禮矩

 

上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③ 來如微塵,去似夏花——傾聽百态職人的心聲 下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① 海員|一份冒險又孤獨的職業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