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太阳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活動-聲動瓊花:《三家巷》裡的青春覺醒
日期: 2025年03月31日    

在2025年的3月21日佛山瓊花大劇院裡,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師生集體觀摩革命話劇《三家巷》,通過舞台藝術探秘聲音的力量與信仰的傳承。

                                         舞台回響:一部劇,三代人的精神對話


革命經典《三家巷》在瓊花大劇院重煥新生。從周炳怒斥反動派的字字铿锵,到區桃氣聲演繹的生命絕唱,演員以聲塑魂的功力讓播音學子直觀感受到:台詞是流淌的情感,舞台是立體的教科書。粵語念白與《陳氏家訓》的孝悌之訓交織,為革命叙事注入嶺南文化基因。

                                        學生感言:話筒後的思考,舞台前的成長


學生1:

這部革命題材話劇讓我從專業角度重新認識了聲音的力量。故事裡周炳的成長真實動人,從痛失愛人的青年到堅定革命者的轉變,演員用聲音的細節傳遞了蛻變過程:初期的清亮音色逐漸變得低沉渾厚,顫抖的哽咽與壓抑的氣聲交替,讓痛苦與覺醒變得可感可觸。陳文婷嬌俏的語調與周炳的沉穩對比,暗示了不同階級青年的命運分路。

最觸動我的是演員對聲音的精準控制。周炳經曆變故後,胸腔共鳴增強,語速放緩,字字如鐵錘落地;區桃臨終前的氣聲處理,仿佛生命力随聲音流逝,極具感染力。粵語唱段與普通話台詞的自然切換,既凸顯地域特色,又通過咬字力度差異暗喻文化碰撞。老演員的表演同樣精彩,周父訓斥兒子時加重齒音,無需嘶吼便刻畫出底層百姓的堅韌。 劇中技術運用也帶來啟發:三維聲效雖增強沉浸感,但最震撼的仍是演員不用麥克風的原聲呐喊。當周炳的嘶吼直接撞進觀衆耳朵時,那種真實的沖擊力提醒我們——技術永遠服務于内容。作為播音生,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好聲音不在于技巧多華麗,而在于能否用最質樸的方式傳遞情感與信念。舞台上的每個字都帶着時代的重量,這或許就是語言藝術的本質。”

學生2:

“作為大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在瓊花大劇院觀看《三家巷》時,我被舞台上演員們精妙的吐字發音藝術深深震撼。這部話劇以三家巷中幾個家族的命運為縮影,展現了革命浪潮中青年一代從迷茫到覺醒的成長曆程,揭示了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的深刻交織。劇中人物在曆史洪流中的抉擇與堅守,不僅是對革命年代的深情回望,更引發了當代青年對自身使命的思考——在時代的浪潮中,如何讓青春與信仰共振,用奮鬥書寫生命的華章。

周炳怒斥反動派的場景讓我難忘。演員的吐字如鍛造鋼鐵般铿锵有力,字頭咬得精準如刀,字腹飽滿如洪鐘,字尾收束幹淨利落,每個音節都裹挾着憤怒的力量。他通過氣息的強弱控制,将角色從個人悲憤到家國覺醒的情緒層次,化作聲波直擊人心。這讓我想起專業課上反複強調的"氣随情動",原來真正的語言藝術,是讓氣息成為情感的翅膀,讓聲音成為靈魂的戰鼓。

區桃犧牲時的台詞處理更具感染力。她倒在血泊中,聲音從顫抖的字頭開始,逐漸弱化為遊絲般的尾音,"阿炳,要好好活着......"每個字都像是被淚水浸潤的珍珠,脆弱卻堅定。這種對聲音輕重緩急的精準把握,将死亡的哀痛化作可觸的聲波,在劇場裡流淌。我深刻意識到,播音藝術不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用聲音雕刻情感的過程——每一處氣口、每一次語調的起伏,都在訴說角色的靈魂。

演員用俏皮的咬字和靈動的語調,将少女的嬌嗔與迷茫演繹得鮮活生動。那些夾雜着俚語的台詞,在她唇齒間流轉生姿,既保留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韻味,又讓角色躍然台上。這讓我明白,語言的生命力在于真實與感染力,優秀的台詞表達能讓觀衆在語音的漣漪中看見角色的靈魂。

散場時,我仍沉浸在演員們的聲音藝術中。這場話劇讓我懂得:真正的語言力量,是當聲音與情感共振,吐字與靈魂交融時,文字便擁有了穿透時空的魔力。作為播音專業的學生,我深感肩上的責任——未來要用聲音傳遞更多直擊人心的故事,讓語言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光芒。話劇《三家巷》以震撼的藝術張力,诠釋了青春與理想的深刻内涵,它不僅是對革命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當代青年的激昂召喚:在時代的洪流中,唯有将個人理想融入家國情懷,方能讓青春綻放出永恒的光芒,讓信仰的火種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集體共鳴牆

•技巧破壁:"新聞播報的重音強調,竟與周父加重齒音的表演邏輯異曲同工!"

•文化震顫:"當粵語‘落雨大’童謠混入革命宣言,我聽見了新舊時代的對撞回音。"

•職業叩問:"劇中青年用熱血回應時代,我們該用話筒傳遞怎樣的聲波?"


特别發現:那些課本外的聲音密碼

•區桃臨終前的氣聲處理,成為學子讨論焦點:"氣若遊絲的顫音,比嚎啕大哭更有力量,這是‘留白’的藝術。"

•粵語唱段引發專業反思:"方言的柔軟咬字與革命台詞的铿锵形成張力。”


結語:從劇場到演播廳的聲學之旅

當大幕落下,學子們的專業筆記裡已寫滿聲音的隐喻:有人臨摹老演員的聲紋曲線,有人摘錄《陳氏家訓》的"孝悌忠信"。這場觀摩實踐,讓華商播音學子在曆史回響中校準了話筒的方向——用專業之聲,讓經典不老,讓青春有根。

上一條:産教融合:太阳師生走進廣東廣播電視台開展分鏡頭腳本課程實踐 下一條:太阳網絡與新媒體系召開2025版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