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曾一果 | 代際革命與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文化轉向
日期: 2021年10月22日    

 

曾一果教授莅臨華商學院開展講座

“改革開放初期,所謂青年中最時髦的東西、被老一輩诟病的東西:男孩子留長頭發,(穿)喇叭褲,然後手裡拎着一個錄音機,還要把音量開到最大,戴那種蛤蟆鏡——商标是不能撕掉的,那個圓圓的小商标......你們這一代的孩子可能沒見過這種形象了,其實也就是你們的父輩,他們那一代很多人都經曆過這些。現在你們的父輩反過來教育你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結尾的一席話,引起勵志樓D408師生們的陣陣笑聲。在看似嚴肅的讨論中,有如此熱烈的反應,除了話語本身的戲谑意味,更是源于聽衆們對“代際革命”話題的認真聆聽與理解。沒有對前面相關議題的思考,就沒有此處的會心一笑。

讓我們回顧講座的現場:2021年10月19日14時,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有幸邀請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曾一果教授開展題為“代際革命與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文化轉向”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倪列懷主持。出席本次講座的嘉賓有: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趙維江院長、新聞系執行主任占自華老師、劉儉雲教授、文學院徐桃副教授及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各系老師,現場座無虛席,甚至連教室的過道上都坐滿了前來聽講座的同學。

講座正式開始前,趙維江院長主持了聘請曾一果教授為太阳客座教授的敦聘儀式,并且發表講話,對曾一果教授的到來表示十分感謝,回顧了暨南大學與太阳的美好友誼,并希望未來能促進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太阳的交流,增加太阳學子更多的學習機會。同時,趙院長還希望在座的同學們能做到:認真思考、提出疑問,并積極地與老師進行探讨。

講座伊始,曾教授首先感歎華商學院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規模發展之快,并對此次的邀請與客座教授的頒布表示感謝。而後他從“前浪與後浪”産生猛烈的代際沖突這一現象切入,引出了代際革命的話題。

在代際革命這一篇章,曾教授分析了歐美青年亞文化的曆史發展,認為歐美的亞文化殊途同歸。從“反文化”到“後亞文化”,20世紀60年代歐美的“代際革命”與其所産生的亞文化,跟西方整體的社會與文化語境變化密切關聯。

而對我國來說,亞文化出場的社會語境是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亞文化的類型則是多元異質我們的文化是多層次結構中的亞文化。其發展的實際形勢是:不論内與外、此時與彼刻,甚至在同一時期,情況也是錯綜複雜的。這種複雜多樣的特點要求我們:每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都要放在特定的文化和社會語境中進行考察。對此,曾教授舉了不少例子,比如,六十年代歐美質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和消費社會,而我國這一代中産階級的孩子則是擁抱它們的,這與西方亞文化興起的背景有着本質差異,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他緊貼時事,提及“土味青年”,并認為必須将他們放在我國流動的城鄉結構中加以考察:在娛樂化的過程中,鄉村青年也借助抖音短視頻平台,表達了邊緣亞文化群體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訴求,這種亞文化就有别于西方新社會運動中的“亞文化”。據一些在場同學回憶,這些兼具在地經驗與全球視野的實例,引起了反思:“聽到這裡有‘啊好像是這樣呢’的感覺,但是我為什麼之前就是沒有意識到”。

曾教授之後談到當前我國青年亞文化的四個面向,分别是:技術轉向、價值轉向(亞文化與新愛國主義的結合)、商業轉向(資本創造亞文化),以及審美轉向。其中提及的案例包羅萬有,從漢服cosplay、洛天依、太湖迷笛節,到廣電總局的整改令,視野廣闊又緊貼實際。同時指出:我國當下不同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系包括了全球與本土、個體(社群)與國家、城市與鄉村等“多層次協商結構”,要比英國戰後理論家所說的更為複雜。曾教授認為我國青年亞文化的現狀,是一副多層次的圖景,其中具有多重性的關系。他再一次強調:分析每一種亞文化,都必須将其放在特定的具體的社會語境中。

結語部分,曾教授從《入海》與《看見》說開去,主題為:不确定的未來——我國青年亞文化實踐的當代意義。顧名思義,他表示要用行動和實踐,取代反叛性的思考。其次“用大海收納所有浪花”,意為集體性的宏大話語,需要吸納個人的話語叙事:入海的号召,是對青年亞文化的同化,但它是以接納和鼓勵的面目出現的;而亞文化也有可能在彙入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走出自己的路。盡管認為主流與亞文化之間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但從中不難看出其對實踐與行動的價值肯定,而這呼應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改革開放宣言。如此一來,似乎把視角又拉回到了我國亞文化出場的社會語境,拉回到了講述的開始,形成緻密的閉環。

伴随着掌聲,曾教授結束講述下台休息,劉儉雲教授受邀上台發言。他認為,如果同學們沒有相關的人文社科積累,那麼就有可能出現“聽不懂”的情況。新聞學與社會文化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我們作為新聞傳播學的學子,應關注其發展和變動。他指出講座涉及文化傳播方向的文化批評,在這個話題中,我們需要注重曆史的意味。他提醒我們,青年之間的亞文化也是有所區别的,比如同樣年歲的清華博士後與在北京搬磚的年輕農民工,他們彼此的亞文化很有可能是不一緻的——但也有相同的部分,劉教授認為,這一部分似乎仍能追溯到傳統的繼承,而這又依然是父輩的話語,因此我們不能貿然地說,技術就能把一切文化全部卷走了。他總結時表示,本次講座意義十分重大,在當下探讨這個話題,能幫助同學們了解時代,獲得不一樣的知識體驗。

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舉手提問。問題大緻摘錄如下:學術研究中有不少套用西方理論的現象,我們如何構建自身的文化理論?亞文化圈層的多層化,使其出現了多文化交流的現象,那麼各方應該如何和平共處呢?由于亞文化的準入門檻,有對群體外的人産生抵抗的現象,出現了沖突矛盾,應該如何緩解這種狀況?

對此,曾教授的簡版回答有:既要看到西方理論的可取之處,也要立足本土進行回觀、超越;多圈層文化反而更容易造成一種交互的文化發展;文化界限的模糊化是一大特點,随着模糊化的演進,應能緩解亞文化邊界中産生的對抗。

互動環節有時間限制,但同學們的追問依然沒有結束。很快就有五六位學生圍着曾教授進行追問,比如:為何認為《後浪》仍未承認年輕人群體的“合法性”?亞文化的發展若固步自封,會被迫或主動放低門檻,以增加對外部文化的包容和接納嗎?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叙事、生存,以及與主流文化對話?不同代際、不同亞文化之間,應該如何交流?

在她們的印象裡,回答時曾教授絲毫沒有架子,反而顯得十分親切,甚至是“腼腆”的。有同學“追星成功”,得到了簽名寄語;有同學想進一步交流,也獲得了聯系方式。

本次講座在倪列懷副院長的緻辭中落下帷幕,本文開頭所引,正是他結尾時提及的。相信通過各位教授的講述、同學的提問,我們會明白,相關的知識并不囿于口頭讨論,它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就像追問的黃同學所說:“學術研究依舊還是要從現實現象中發掘吧,很多人身在其中卻缺乏發現的思維。”

不知道同學們或曾教授有沒有意識到,剛剛的提問與對話本身,正是兩個分屬不同代際之間的個體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或許從互相探讨的那一刻開始,疑問就已經得到了自身行動的回答。

學生記者:彭瑤瑤

攝影:王宛婷

指導老師:陳聖 邵澤宇

上一條:生命故事,由你來寫 ——“七彩澳遊杯”第二屆非虛構寫作大賽開始報名啦! 下一條:那些年,華商師生不堪回首的經曆!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