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晚上6:30—9:00,暨南大學新媒體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華商學院未來媒體研究院院長譚天教授,在勵志樓B104為我校20級網絡與新媒體班的同學們開了一場講座。
講座的主題是:社會化傳播中的新媒體
今晚的講座,譚天教授一共從五個方面來向同學們講述社會化傳播中的新媒體
一、人類發展與媒體演變
譚天教授就這一方面向同學們講述了人類是如何發展與媒體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其中涉略到短視頻結構媒介生态,對傳播形态和傳媒業态産生影響。
譚天教授引述清華大學教授沈陽的話告訴同學們:“從媒體融合的角度來看,主流媒體直播帶貨實現了媒體的内容屬性、服務屬性及金融屬性的融合,這一點非常有價值。主流媒體直播帶貨一定是互聯網化的,這實際上可以加速媒體融合的進程。”
二、互聯網時代
譚天教授在第二點開頭便講到:學習互聯網新媒體專業的同學們,應該要比其他專業的同學更加了解互聯網。
互聯網的發展史不長,由此可見互聯網發展的速度之快。互聯網始于1969年,中國在1994年4月20日正式加入國際互聯網,到現在2020年,中國互聯網已經是全球第一大網。
而且,分布型的網絡結構使得互聯網成為一種去中心化、分權的新興媒體,這種結構不僅使網絡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傳播的多樣化與控制的複雜化。
三、大衆傳播與人際傳播
譚天教授向20級同學們介紹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區别: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
我們學習主要是學習傳播學,傳播學是一門使我們終身受用的學科。
四、傳播形态與服務場景
譚天教授在現場與同學們進行互動,共同完成了一個“抖音作品”。
并且談到要做好傳播就是要嵌入社會網絡。
第一要自建渠道(兩微一端,大衆傳播)
第二要平台分發(算法推送,精準傳播),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并存,媒介平台是基于互聯網的媒介組織形态。
第三是用戶轉發(社交網絡,多次傳播)
五、社會化傳播與人工智能
譚天教授給社會化傳播下了一種定義:社會化傳播是指在互聯網連接的虛拟與現實的空間裡,任何個體和組織都會形成傳播行為,通過各種媒介平台和傳播工具的關系轉換,進而引發社會資本流動和各種傳播活動。
社會化傳播不限于社交媒體,它包括大衆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社會化傳播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結合進入智能傳播時代。
最後,譚天教授說道:未來的媒體是萬物皆媒是人機合一的時代,是自我進化的時代。
迄今為止,互聯網技術主要用于解決使用效率問題,但解決安全問題和公平問題方面還做得很不夠,駕馭互聯網馭化AI,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蔡柳榮
來源于華商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