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遠大講堂舊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曾未丨從内容到服務——我的互聯網創業實踐與思考
日期: 2020年06月23日    

articleCommentId{0}articleBiz{MzI5NTkyMzUzMg==}華商傳播與傳功能介紹 本公衆号為廣東财經大學華商學院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官方公衆号,以發布學院最新資訊、展示師生風采、促進師生互動

 

曾未,品城記創始人,畢業于暨南大學,獲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擁有10年電視媒體工作經驗,5年以上品牌推廣與項目管理工作經驗。曾負責廣東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王牌欄目《DV現場》的籌建制作,擔任欄目制片人,在不到5年時間内,創造了收視率200%以上的增長及經營創收從不到200萬到超過1億元的輝煌業績。在職期間,曾運作媒體電商、付費夏令營等多個傳統媒體轉型的成功案例。

 

同學們晚上好。在講座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畢業以後想從事媒體行業的有多少?舉個手。好像不是很多,三分之一左右。在想從事媒體行業的同學裡,将來想從事視頻内容制作的請舉一下手。更少了,大概就不到十個人。

我以前在傳統媒體工作,一直從事節目内容制作,去年從傳統媒體辭職以後,就進入到互聯網行業,從事的還是内容制作。隻不過現在制作的這檔節目隻在互聯網上傳播。

所以,今天跟大家講的主題就是我為什麼要去做一檔這樣的節目,這檔節目當時是怎麼做出來的。這個話題比較适合将來有意願從事視頻制作行業的同學。你們将來走向工作崗位,不管是自己出來創業也好,還是去視頻制作公司也好,一定會面臨這樣的過程。要生産一檔在互聯網上傳播的視頻節目,做什麼樣的節目,節目怎麼做,節目做出來怎樣傳播,這些問題不知道大家感不感興趣。

 

 

01

短視頻行業現狀:内容創業非常熱門

近幾年,大家如果關注視頻行業的話,應該都知道,内容創業一直是非常熱門的領域。許多媒體人都從傳統媒體出來創業,我就是其中一員。尤其是去年以來,短視頻相關的創業項目非常熱門。比如,羅振宇做的《羅輯思維》最開始也是做這樣的視頻,就他在那裡講,做一些語音,他也會做一些視頻。我剛剛查到的資料是,這個項目現在正在上市前的一輪融資,公司的估值已達70億元。再比如,馬東的米未傳媒,《奇葩說》、《飯局的誘惑》這一系列的節目都是馬東那家公司做的,這家公司目前的估值是20億元。還有一些短視頻的項目,我剛剛跟大家講的是規模比較大的一些網綜節目。《羅輯思維》它還不全是做内容,它會做一些其他的,它現在做“得到APP”。也有一些體量沒那麼大的做短視頻的公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條》的視頻?它現在的估值是2億美金。PAPI醬大家應該知道,PAPI醬目前的估值是3億。還有個叫《日日煮》的節目,與我們現在做的美食節目的内容很像,它的估值目前是10億人民币。

剛才跟大家講的這些數據就說明什麼?說明内容創業這領域,近年來是非常熱門的。據很多人預計,當然我也是這麼覺得的,它還會一直熱下去。所以我剛才就問大家将來有沒有意願來加入到行業。我個人覺得,要加入的行業應是飛速發展的行業,或者是有很大的機會和市場空間的行業。前面介紹的幾個就是大家平時比較熟悉的一些視頻内容項目。為什麼互聯網短視頻最近會就是近兩年會那麼火?我個人也總結了一些原因。

 

 

02

短視頻火爆的原因

(一)傳統媒體在逐漸衰弱

我在傳統媒體、在電視台有十年的工作經驗。此前,傳統媒體的日子是非常的好過的。我們傳媒學院的學生,每年都是擠破頭皮想進電視台這種傳統媒體。但我辭職前的兩年,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學生願意去電視台工作了。我經常也會跟學傳媒的學生交流,了解他們願意去什麼樣的公司?很多都是去了互聯網公司。這是一種趨勢,傳統媒體确實在逐漸的衰弱。

但是,我覺得傳統媒體功能沒有衰弱。比如說在傳播學理論中,傳播有四大功能。第一是提供信息,第二是監視環境,第三是傳承知識,第四是提供娛樂。不管媒體環境怎麼變,社會怎麼變,傳播的四大功能是沒有變的。這是我的深刻體會。我從傳統媒體出來,到互聯網行業後,依然覺得四大功能是沒有變的。新媒體滿足的,還是這四個需求。所以,傳統媒體衰弱了,必然會有一些新的東西,承接傳統媒體的功能,滿足大家的需求。由誰去彌補?那就是這種新的媒體、新的傳播方式。所以,我認為短視頻行業還會有很長足的發展。

 

(二)與圖文相比,視頻更加生動

現在看視頻的場景都是拿個手機。比如說,你們可能經常會拿個iPad、拿個手機,追劇、追網綜,對吧?星期六星期天,可能坐在宿舍,什麼都不幹,在床上躺着看,也不用花什麼精力,也不用動腦子。我覺得,跟圖文相比,這就是視頻的優勢所在。根本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看起來不累,它特别符合現在泛娛樂化時代的需求。網絡上的内容,一般什麼内容最熱門,大都是娛樂内容。大家去網絡上找内容,可以說80%以上都是去找娛樂方面的東西。我相信大家平時也有體會,大家平時看得最多的是什麼?不知道你們平時喜歡看什麼樣的内容,我想應該就是看網劇比較多或者說網綜比較多,或者看一些娛樂類的短視頻,或者看直播。這大部分都是娛樂類的。視頻是特别适合展現娛樂的,所以,我覺得視頻會有很大的發展。

 

(三)視頻廣告比圖文廣告的效果好

對于推廣産品或推廣品牌來說,視頻比圖文效果要好得多。這點我就不展開說,大家可以想得到的。之前有很多那種所謂的圖文公衆号,給大家推薦哪裡好吃,那我們做一檔這樣的節目也是給大家推薦哪裡好吃。等一下放幾個視頻給大家看,用視頻的形式來呈現這種美食的話,它的效果要比圖文好得多,讓你一看就很想吃。所以,對廣告商來說,選擇視頻來作為一種推廣渠道,相比選擇其他的形式,效果要好很多。所以這也是視頻行業會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

 

 

03

短視頻節目形式、風格與需求的匹配

(一)兩種節目風格的傳播效果對比

接下來給大家看兩個視頻,我做的節目叫做《品城記》。《品城記》是一檔互聯網視頻節目。這種節目的形式并不複雜,也不新鮮。跟以前大家看到的台灣的一些美食節目很像,就是主持人全國到處跑,全國到處找好吃的。對,目前就是這樣簡單的節目形式。但是我們去年不是做這種形式的,去年是另外一種形式與風格。給大家複盤一下,從去年開始,我們為什麼要策劃一檔這樣的節目,當時是想怎麼做,為什麼今年我們改成另外一種形式,在改的過程中我們花了哪些心思。如果大家将來有機會來從事視頻内容制作的話,我想複盤過程大家可能将來都會遇到。你可能去公司制作一檔視頻節目,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你做什麼,怎麼把它做好。

先看一下我們去年的節目形式。(播放視頻)去年節目的節奏很慢,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這樣的節奏,能否靜下心來看下去。下面看一下,改版之後的風格。(播放視頻)改版後的節目在A、B站很火。

大家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節目形式,我不知道大家喜歡看哪一種。我們選擇了做後一種,前面的那一種我們做了大概半年的時間,遇到了很多困難,做不下去,改成了後面這一種。前面那一種,不管是視頻播出後積累的粉絲數,還是視頻的播放量、互動量,跟後面這種完全沒得比。後面這個的粉絲數、互動量和播放量比前一種要大很多。這個就涉及一個問題,這兩種方式本質是沒有區别的,都是給你介紹一個很好吃的東西,一個餐廳啊,或者是一個地方的美食。為什麼形式不一樣,傳播效果會有那麼大的區别呢?做一個視頻内容,做什麼,選擇一個什麼樣的領域去做,還有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做,這些決定你做的東西會不會成功。

 

(二)4P理論與滿足目标受衆群體的需求

有段時間我自學了一下營銷學。營銷學有個4P理論,即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産品、價格、渠道、推廣)。把營銷學的4P運用到内容制作上來,我經常跟我們的編導說,做一檔視頻的内容,跟你去生産一瓶可樂其實沒有什麼區别,本質上都是通過一個産品來滿足人的某一種需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把這個東西當成自己的作品,我根本就不用去想,也不用去擔心我們的東西做出來到底有沒有人去看,或者說我們這個東西做出來将來能不能變現能不能賺錢,根本不去考慮。這個也ok,現在也不乏這種人。如果說家裡的經濟實力比較雄厚,個人又懷着很遠大的理想,可以花好幾十年拍片子。國外有個人拍紀錄片,一輩子就拍一條片子,就跟蹤一個。至少在拍的時候,這種方式不考慮片子做出來效果怎麼樣,也不考慮這個片子能不能賣出去,他就喜歡做這個事情。這也是一種制作方式,但不在我們今天讨論的範圍之内。

今天跟大家讨論的是節目的整個生産過程,是放在工業化的流程裡。大家将來都要進入的這個工業體系,将來你出來做視頻内容,必然會面臨這些問題。這個内容、這個節目做出來有沒有人看,它能不能帶來收益,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首要考慮的,是做什麼内容,這就跟生産可樂是一樣的。我為什麼要生産這樣一罐碳酸飲料呢?我滿足的是誰的需求呢?滿足他什麼樣的需求呢?大家做一檔節目必須要考慮一個點,就是這檔節目,滿足哪些受衆的什麼需求,哪些受衆會喜歡看這樣的東西,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我們節目的兩種形式,滿足的需求都是吃貨的需求,是吃貨所需求的資訊,他需要有人挖地三尺幫他把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找出來。這兩條視頻都是圍繞這樣的定位:對吃貨提供資訊服務。我們做的這種内容産品,正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

 

(三)《品城記》與資訊需求的滿足

我做的《品城記》滿足的是什麼樣的需求?第一個是資訊需求,一個吃貨需要了解哪裡有這些地道的美食,我們可以提供給你,這個節目可以滿足這樣的資訊需求。我前面講的那幾個點不是割裂的,有時候會重合,一檔節目既滿足這種需求,又滿足那些需求,但必須有一個為主。第二條給大家看的片子,那個片子大家應該可以看出很強的娛樂性,有很多橋段大家看了覺得挺搞笑的,有一些橋段看起來挺煽情的,這都是娛樂性元素。PAPI醬節目可以理解為一檔純娛樂性的,你看它就是為了開心一笑,無聊的時候,壓力大的時候,看一下PAPI醬,覺得這個人挺有意思,笑一下。但是你也不排除PAPI醬這類節目會給你一些資訊,或者給你一些知識,這個就是多重需求的滿足。

所以,做一檔節目,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我們滿足的是什麼樣的需求,然後是什麼人的需求呢。就像去年那個片子,我們當時為什麼會做成那樣呢?因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在關注《一條》。《一條》的視頻拍出來非常唯美,非常文藝小清新。當時有一個概念很流行,即引導中産階級消費升級,然後做一些文藝小清新的東西,便湧現出一大批這種類型的節目。《一條》是去年爆紅的視頻産品,剛開始一個星期它的粉絲就突破100萬,項目剛開始運營就拿到了2億美金投資。它就是非常文藝小清新的風格,這跟它的背景、能力也有關系。

《一條》的定位非常清晰,它的對象就是城市的那些精英白領,這個群體有消費能力。去年看到《一條》那些視頻,我們也想模仿。城市的精英白領消費能力很強,然後我做一條視頻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那我們就會離錢很近,這個商業變現邏輯就可能會更加順利。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精英群體在中國畢竟是一個很小的群體。《一條》是上海的項目,上海文化和廣州又不一樣,我們這個項目是在廣州做美食。美食是一個十分接地氣的東西,尤其在中國,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人間煙火味,人間煙火味不存在米其林這種餐廳。國外跟我們不一樣,還存在文化的差異。國外做美食,米其林的雜志,米其林餐廳都像第一條片子那個樣子,環境非常優雅,擺盤非常漂亮,出品也很好,服務也很好。但中國的美食,應該說不止是中國,整個東亞,都是美食在民間:真正接地氣的、人間煙火味的美食,喜歡的人才會多。那我們做一檔視頻内容,當然是要面向這個最大範圍的人。越多人喜歡,這個節目越容易成功。我們去年的視頻節目面向那一類精英人群,可是精英人群隻有那麼一點點,然後就可能1%的關注我們,所以就隻有這麼一點點的粉絲。後來,我們面向普羅大衆,普羅大衆這麼大的一個群體,其中1%的關注,粉絲量也會非常大。這是第一點,滿足什麼需求?滿足什麼人的需求?

第二是這個需求到目前為止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現在講的這個東西,不僅僅是針對做視頻内容這一話題,大家将來做任何一個産品,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邏輯思考。首先你生産的這個産品,滿足的是什麼樣的需求,這個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市場上滿足吃貨的這種訊息需求的美食節目很多。當然,跟我們競争的還有一些圖文号,它通過圖文的形式來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們經過分析發現,現在互聯網上大部分的美食節目,都是烹饪類的。我前面提到的《日日煮》《日食記》,包括很多很多的一些節目,它都是烹饪的,教你怎麼做飯的。這種有點像《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到處去尋找隐藏在民間的地道美食,這種我反而看得少,這就是一種機會。比如說,通過一個資訊、一個内容去滿足吃貨覓食的這種資訊需求。這個需求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呢?這個領域競争對手多不多呢?那肯定是多的,但是我們有沒有機會呢?在這個需求裡面,我們可以把需求細分。有一些是可以用圖文的形式來滿足的需求,有一些是通過我們視頻滿足的需求。

 

(四)新聞娛樂化與受衆需求的滿足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之前我在電視台的例子。五年前,我在那個頻道要上一檔新聞節目。當時那個頻道的收視率非常低。電視最容易拿收視率的,無非就是三種題目類型,新聞、電視劇、綜藝。地方頻道隻能做新聞節目,我們沒做電視劇和綜藝,當時我們就經過了這樣的考慮。新聞節目的受衆需求在廣東市場上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當時廣東電視台有很多新聞節目。比如《今日一線》《今日關注》,鄭達主持的節目是廣東收視率拿第一的。當時我們說要上一檔新聞節目,很多人說你們怎麼做得赢他們呢,人家已經做了三年了,我們在一個收視率幾乎為零的平台,基本沒人看的平台,你要上一檔新的新聞節目,又沒有資源,你怎麼做呢?當時我們就想做差異化競争。有一些東西是《今日關注》和《今日一線》已經滿足了。比如說這種民生性,就是為民請命的這一種。《今日關注》就是走這種路線的,《今日一線》也是走這種路線的。那我們另辟蹊徑,新聞滿足人的需求,比如我前面說到的為民請命,那種是監視環境的需求。還有一種提供信息的需求,會有很多資訊在裡面,這種都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滿足,市場上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欄目擺在這裡了。

那我們怎麼做呢?我們可以提供娛樂啊,走新聞娛樂化途徑,還有一點就是寫我的現場,我做的每一樣新聞,隻要有監控,必然要拿監控;隻要有人用手機拍下來,就一定要出現場。這個就是我們的定位。這樣一來我做出的節目跟人家的就不一樣,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全省第二。

舉這些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做内容産品,一定要去分析市場,分析市場需求到底有多大?是否得到滿足?是否在某領域還沒有得到滿足。我相信天底下的生意是做不完的,做任何東西都是有機會的,隻不過看能不能找準那個切入點。切入點肯定是有的,就看能不能找到。

 

(五)自身能力和優勢與受衆需求的匹配

第三個要考慮的點就是,自身能力和優勢,足不足以來做這樣一個東西。我們做這個節目,尤其是在互聯網做視頻,最容易做起來的視頻類型就是泛娛樂類的,那我們為什麼不做娛樂去做美食節目呢?當時從電視台辭職出來,這是我們做的第一檔互聯網的節目,我為什麼要選擇美食呢?我覺得美食這個東西首先需求很大,隻要是個人他都要吃東西,隻要想吃東西,他就想知道哪裡有好東西吃,而且現在的吃貨那麼多,這種需求量很大。再就是,有一部分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沒有這種所謂的美食達人在這裡,互聯網的美食達人真的是挖地三尺給他找好吃的,這種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我可以這樣來做。

然後分析你自己的優勢,是不是可以做這樣的東西。我分析自己的優勢,我和我的團隊之前在電視台工作時,基本上都在做這些很接地氣的生活服務類節目,做這些小城的娛樂節目,你要我去做《奇葩說》,我肯定做不出來,因為這個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和我的經驗範圍。當然不是說不能做,隻是我去做《奇葩說》肯定沒有他們做得好,所以我就選擇做這樣的一個小切入口,這個東西是我擅長的東西。你找到了需求,找到了你想做的東西,還要結合自己的能力和思維做一個匹配,分析自己是不是喜歡這件事,是不是擅長做這件事。這些東西全部匹配好了,這個事情就比較靠譜了,做出來東西就有可能成功。

 

 

04

如何做好美食節目

确定做一檔美食節目後,怎麼把這個美食節目做好呢?這裡面其實涉及到很多技巧,也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

(一)内容必須要有幹貨

我做了一年互聯網以後,發現互聯網傳播跟傳統媒體非常不同。傳統媒體有一定權威性,它扮演着啥都懂,掌握了很多資訊很多知識,然後傳播給你,把資訊告訴你,然後受衆接收就可以了。傳統媒體偶爾會有一些互動、反饋,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單向的,或者傳播者和受傳者這兩者地位是不平等的。比如央視的新聞,永遠是高高在上的,就算它後來采取的語言再怎麼軟化,都是高高在上的,因為它是一個傳播者的角色。但是互聯網不一樣,互聯網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等一下給大家看一個片子,包括大家剛剛看的片子,我們節目的主持人把自己放到一個非常非常低的一個位置,從來沒有标榜自己是一個美食專家,我也從來沒有标榜過我推薦的東西一定靠譜。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去吃,我自己覺得好吃和不好吃隻代表我自己的看法,然後放開心态跟網友吐槽。

大家應該看過騰訊視頻的《吐槽大會》。《吐槽大會》裡面有一個嘉賓以前是央視的主持人張紹剛,他之前在天津衛視做過另外一檔節目,叫《非你莫屬》,一個職場類的節目。大家可能沒有看過那個節目,那檔節目給他招來很多的罵名。因為他是央視主持人,又是學院的老師,所以他在節目裡永遠是端着的。在《非你莫屬》那個節目中,很多求職者經常被他罵哭。他永遠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角色,然後這檔節目在網上傳播有很多網友罵他。後來做脫口秀《吐槽大會》的時候,與做《非你莫屬》相比,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裡面嘉賓也會調侃他,很多觀衆要你下啦,讓王自健來,你快點下吧,觀衆就覺着看着你都不爽。他可以把這個東西當成一個玩笑,他會說,我知道這個事件,這個時候彈幕已經把我壓住了,他會開這種玩笑,他懂得自黑了。

這就是互聯網的内容傳播和傳統媒體很大的不同,因為互聯網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在平等的位置上面做交流。為什麼要有幹貨呢?以前因為不平等,所以很多編導經常說,觀衆挺容易忽悠的,我在電視台随便編一個怎樣怎樣的東西,把它放出去,可能都有人看。觀衆也不覺得你怎麼樣,因為他相信你,你是權威嘛。但是互聯網不一樣,在互聯網沒有幹貨真不行。大家是平等交流,你不會比他高多少,他也不會覺得你是個權威。前面兩條片子,大家可能覺得比較好看,比較願意看下去,為什麼呢?因為除了娛樂性以外,大家會覺得第一家餐廳很有特色,比如那個冰,把螺肉放在上面敲開,蝦在那裡跳一跳,這樣的餐廳你平時見過沒有?沒見過嘛,或者說是很少見嘛。這就是幹貨。然後像北京這樣一個餐廳,這麼接地氣,你去北京旅遊,去找吃的,你會像我們這樣找嗎,找到小街小巷去嗎?不會吧。這個是什麼?這也是幹貨。

一期好節目一定是由幹貨組成的,沒有幹貨的話看不下去,就算你再娛樂也不行,娛樂也要有幹貨。papi醬是一個娛樂節目,它沒有幹貨嗎?Papi醬模仿能力真強,我覺得她可以做相聲演員,她比相聲演員更厲害,沒有這樣的幹貨papi醬能紅嗎?所以一定要有幹貨。

 

(二)形式上一定要娛樂化

前面第一種風格的視頻,為什麼不火呢,為什麼沒有粉絲看呢?當然,它的對象比較窄,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第二種風格的片子,在網上的傳播效果非常好。為什麼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秒拍的,秒拍每個月會出一個秒拍排行榜,榜單按照播放量排名。榜單前50個至少有40個是娛樂的。我以前讀書時看過一本美國的書叫《娛樂至死》,而現在就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做什麼都一定要娛樂,不娛樂是不行的,做内容就要向娛樂更加靠近。假設将來大家不是做内容不是做媒體,而是做一個産品,做一家企業,也必須要學會娛樂化的營銷。今天不展開來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這方面的書。現在有一句話叫做無娛樂不營銷,一定要懂得娛樂。

當然,過度娛樂化并非是正常狀态。這兩天十九大召開,我覺得特别有意思但也不合理的現象,就是十九大第一天習大大的發言,微博的閱讀量大概也就是十來萬。而當天那個熱門榜是什麼?是王俊凱!幾千萬的閱讀,當然我覺得是不正常的。國家的大事情,反而沒有娛樂明星的動态受人關注,絕對不正常,社會不正常,已經娛樂化到了這種程度。正常來說,大家都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像十九大報告,一定是那天十分重要的關注點,居然沒有娛樂明星的關注度高。我們一方面要批判,另一方面要認真思考總結,為什麼他會高。

 

(三)内容要有傳播力,必須人格化

什麼叫人格化?給大家看的第一條片子沒有人格化,你看不出它的背後有個怎麼樣的人。第二個片子有人格化,第二個片子有主持人,你們可以回想一下平時看到的節目,比如說《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人格化,聽到《邏輯思維》,第一個想到的是羅胖。看《暴走大事件》,想到的是王尼瑪,是那個主持人。看《曉說》,想到的高曉松。一檔内容的背後一定要有一個人格化的存在,可能是一個具體的人,是主持人,它也有可能是模拟的。比如說《日食記》,有姜老刀角色,他基本上不出現在那個鏡頭裡面,就露一個胡子,然後還有一隻貓,這都形成了他的人格化。

人格化的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讓人更加深刻地記住你,記住這個品牌。然後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些很有名的節目,比方說江蘇衛視之前出過一檔節目《最強大腦》,大家可以看一下節目官方微博有多少粉絲,《最強大腦》裡面有個網紅選手叫王煜珩,再看他的粉絲量,二者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大家往往不會記住一檔節目,不會記住一個内容,他們反而會記住一個人物,這點非常非常重要。這對做節目很重要,對做其他産品也很重要。為什麼産品要找代言人呢,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小段視頻給大家看的,這個也是内容産品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看點,這個是一個定律,跟任何人講節目,我必然強調的一點,就是節目的核心看點是什麼。你做任何節目,娛樂節目,新聞節目,教育節目,其他什麼節目也好,歸根到底節目最核心—人,一個節目裡面沒有人的話,這個節目就不可能好看,就不會好看。

這個人呢,一方面就是我前面講的人格化的主持人,還有包括一些其他,比如第二條北京的片子,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裡面那些人,有很多鮮活的内容表現在裡面。我們看視頻的時候要學會拆解和複盤,就是這個視頻看完以後啊,看完後不覺得累,我們看下去為什麼不覺得累呢?哪些地方你還覺得有點意思的呢,我們去複盤一下。固然有一些這些娛樂化的東西,但很多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人。

我再舉一個例子,給大家看一下我們去成都拍的片子。(《品城記》成都小吃)大家看這個,去任何一個地方覓食,我們要求,美食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們叫《品城記》,品味一座城市。現在我們看來,美食隻是一種很表層的東西,我們更多的是品味這個城市背後的味道,什麼味道呢,人情味。這個東西一出,他們就說,節目把成都拍得那麼好,我們好感謝你啊。第一個鏡頭:很多人在那裡喝茶,成都人很悠閑,生活節奏很慢,一群大媽在那裡唱紅歌,很有活力,一個大媽看我們的主持人被蚊子咬了,幫他塗藥,有人情味。這些人物都讓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後接下來看第二個人物,他對于自己的出品、自己的手藝那麼自信,這個老闆也是容易成網紅的人,這個也是一個人物。這些人物在這些片子裡,使片子更加好看。給大家看一下這個非常經典的人物。你看,這個老伯強勢搶戲,強行插入。視頻播到這一段的時候,彈幕噼噼啪啪都是關于這個老伯的,完勝德雲社的相聲。這就是我說的視頻必須有人,裡面一定要有鮮活的人物!一個視頻如果沒有人的話,這個節目不可能好看。所以如果讓我去評一個節目能否得獎,第一個硬性标準就是看裡面有沒有人。我們在看這個視頻的時候會發現,裡面沒有所謂的權威人物,全都是平民,對不對?那你就會發現:噫?這些人都和我一樣。所以呢,你會覺得看起來很舒服。

 

(四)去中心化

就像我前面講的,不要把自己扮成權威。一個節目裡面,受衆的關注焦點可能很分散。之前做傳統媒體我不懂這個東西,傳統媒體有一種慣性思維,在傳統電視台出來的人做互聯網視頻,很有可能做不好,因為其中的思維轉變太大了,我在這一年的時間不知道被洗了多少次腦。以前我的那種思維慣性是什麼呢?就是節目裡的一些點是預先設定好的。很多編導會預先設計一些點,這裡會有一個點,看到這個點的時候觀衆可能會笑,看到這個點的時候他可能會哭,一定有這樣的一個設計。但是在互聯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網友關注的東西可能會完全出乎你意料。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我們做過一條視頻,是去廣州最高的大廈裡去喝早茶,那條視頻很有情懷,就是說過去的美好日子不在了,大概是這個意思。它很有情懷,包括很多廣州特色的美食。我們覺得大家關注的點應該在情懷方面,或者關注廣州的曆史,關注那些美食。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這條片子裡,全部的網友在關注一個點,你們鏡頭上有個黑點,他說我強迫症,我想把它抹掉,全部的都是這個,真的完全想不到。所以後來我們做節目的時候做了一個改變,不給大家全部看完,就看一個畫面。

 

(五)設計炒點

大家來看這個畫面,這個畫面就是互聯網視頻和傳統的電視台思維不同的點,大家注意看後面那個黑闆沒有。《品城記》戰略目标,第一步,幹掉野食小哥,憑什麼呢?姚大秋胸比較大。第二個,幹掉辦公室小野,小野也是一個美食網紅,為什麼呢?因為姚大秋的胸依然比她大。第三步,暫時沒想到。求投資,沒錢啦!

這叫什麼呢,這叫設計炒點。包括後面,後面一個胖子,很胖的一個女的在吃薯片。我們專門請她過來,她全片的唯一的任務就隻是讓她吃薯片,任何事情都不用她做。但是傳播的時候,那些彈幕、評論,很多人的焦點在這上面,有多少人看到這個黑闆上的字,觀衆覺得背後的那個女人很有意思啊,焦點在這裡。這個呢,也是我說的去中心化。以前以為的那個中心焦點它不是焦點,大家關注的焦點很散,你不知道網友在關注什麼,這個就是你們要故意去迎合他們的興趣愛好,去設計一些東西。這點非常重要。

 

(六)注重互動性

比如,剛才我們主持人在北京錄的一條片子,它裡面有一個片段:主持人遇到一個A站的粉絲,就對她說,A站的粉絲你們可以走彈幕了,不用再受B站的粉絲欺負了。是的,這個A站、B站是現在年輕人非常喜歡的視頻網站,因為彈幕可以吐槽,這是一種看視頻的文化。以前,我們在電視台工作的時候哪有這個,那時候,你制作了一條視頻播出去以後,觀衆到底愛不愛看,他們關注的點在哪裡,我們哪裡知道呢。現在,你在互聯網時代,你把視頻放到視頻網站,或者說彈幕網站上,它彈幕一出來,你就知道觀衆關注的是哪一個點。就是哪些地方讓他很舒服,哪些又讓他很不舒服。所以,互動很重要。這個建議大家去看一下《吐槽大會》,這個節目裡面也是經常這樣的,這個是我前面提起的主持人張紹剛主持的,他之前主持的《非你莫屬》是一個電視節目,大家可以去比較一下兩者。

 

(七)選擇合适的推送平台

視頻做出來以後,要放到哪裡去傳播?我們做出來的視頻,跟在電視台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在電視台做節目,就在電視台播出。現在在互聯網上做視頻以後,傳播渠道太多了。一些圖文或者視頻,你通常會在什麼渠道去看?微信是一個,對不對?微信公衆号或者朋友圈去刷會有很多。還有微博、秒拍還有美拍;還有直播,比如A站、B站和今日頭條……你數得出來的起碼都有五、六十個,或者上百個這樣的渠道,非常多。那做出來的内容到底放在哪個渠道去傳播呢?

我的建議是廣撒網。剛開始的時候,你不知道你的内容放在哪一個渠道上合适。做内容的第一步是分析這個視頻滿足誰的需求,做給誰看,接着再根據分析出來的結論去找傳播渠道。比如,我覺得這個節目适合年輕人看的,就放在A站、B站。假如你覺得你的比較節目比較适合二線城市,就放《今日頭條》。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屬性,要是做互聯網視頻,做新媒體傳播,必須得去熟悉一些主流平台的屬性。比方說《今日頭條》,它是一個比較好、比較火爆的平台,但不是所有的内容在《今日頭條》上都能火,有些能火,有些不火。在優酷、愛奇藝這種傳統的視頻網站上可以播幾百萬的點擊量的視頻,你放到A站、B站,可能就隻有幾百的點擊量,根本沒人理。每個平台它有自己的屬性,文化不一樣,比方說,A、B站上的彈幕文化,微博裡的跟帖,微信裡的轉發。

每個平台的屬性不一樣,人群也不一樣。必須得去研究每個渠道的屬性,這個和傳統媒體不一樣,傳統媒體不用研究,就在電視台上播。那在做這個互聯網的視頻的時候,必須得去研究你的傳播平台和渠道,跟想要的到底是不是匹配的,這個絕對能省去很多功夫。要不然,你做的東西,可能自己覺得做得挺好的,為什麼傳播效果不好呢?問題可能就出在這個傳播渠道上面,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東西可以講,今天也不展開說了。

前面講的這些東西是我總結的一些綱領性的東西,來不及給大家展開細講。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是大家有興趣做視頻的話,還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掌握了這幾點,那做出來的視頻,就有可能會好看、受歡迎。

 

 

05

職場經驗分享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點職場經驗。身為職場老鳥,在職場裡面混了十幾年,自己出來創業,做了一年,也經曆過很多東西,我覺得自己的這條路走的還是比較順的。因為在電視台我做的一些節目,反響還是不錯的。在廣東電視行業内的許多人覺得,曾未做節目還是不錯的。在互聯網裡,很多人創業,來來去去受了很多挫折,我去年也走了一段彎路。剛才給大家看到的那種視頻,去年一點也不好,今年改版以後慢慢有了起色。那我個人認為,這條路走的還是比較順的。為什麼這個路可以走的比較順,因為我看到很多走了彎路的人做什麼也不成,好像有人跟他作對似的。将來大家可能去到職場裡會遇到這種情況。

首先,做事一定要聚焦。回顧去年做的很多事情,遇到了一些挫折,沒能成。為什麼不成呢?因為我覺得我不夠聚焦。去年剛剛從台裡出來,可以說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的東西,以前哪裡有去深刻地了解互聯網,以前頂多就是玩玩微博、刷刷微信,哪裡會去研究這麼多東西啊?那時候,很多人給我信息,包括我們出來創業時接觸的那些投資機構的負責人,他也會給你很多信息,他說你做一個東西要去研究它的赢利模式,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工具?你要怎麼分析?我當時感覺整個人都被搞亂了。我不知道我要去做什麼,我也不知道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所以去年那段時間,我整個人都是亂的。到了今年,視頻改版了以後,雖然這條路還沒有走得特别順,還沒賺大錢,但至少我心定了很多,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還有想做的是什麼。所以,我覺得将來大家出來到職場上,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以前在台裡還是現在出來做公司,很多新人到我們這邊實習,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喜歡做什麼?你想做什麼?這個問題,就是你在面試的時候,很多面試官可能不會問的,但是我希望大家今天回去後好好想想,這對以後的職業發展非常重要。這個問題不想明白,你以後的職業發展會走很多彎路的。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喜歡做什麼?很多人來我們公司,我問他做這個你喜不喜歡,你不喜歡就不要來,你實習都不要來,浪費時間。還有你擅長什麼?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樣的。

其次,就是聚焦一個點之後,一開始不要渴望太多事情。就像我現在,我這家公司的定位我自己有一個很深刻的思考。然而我們在去年的時候,曾經想做視頻版的大衆點評,怎麼做?就是把全國很多地域性的餐廳節目都做個遍,做完以後,我就去和餐廳老闆談,做一些餐廳的套餐,然後放在我們平台上賣給粉絲,就像大衆點評一樣。大衆點評底下就有一個團購或者八折這些東西,當時就想過做這些東西。我當時的焦點散到什麼程度了,就是做的這個東西和自己完全沒有關系,我自己從來沒做過,對它也完全不了解,就是因為聽了别人幾句話,我就要去做這個東西。當初也想過去做廣告這些東西,我培養過廣告團隊。但是我今天特别聚焦,我們公司就是一個内容的制作,就做内容,公司沒有廣告銷售的團隊,也沒有做技術的團隊。很多互聯網公司會有做産品的部門,做技術的部門,還有做營銷的部門,但我們很聚焦,我就不要這些部門,我隻要一個,就是做内容。我在這一個領域做精了,相信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

大家出了校園,會面臨很多信息,這些信息會把你搞亂。也會面臨很多誘惑,覺得做這個挺好的,做那個挺好的,但是你就沒有想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擅長做什麼。人隻有做自己喜歡的或者擅長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上一條:譚天教授 | 三年耕耘,碩果累累 下一條:譚天 邵澤宇 | 網紅經濟: 傳播者與内容的連接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