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講座回顧|于文國教授:用影像書寫思政——民族奮鬥的視覺史詩
日期: 2025年05月30日    

2025年5月20日下午,中國工業攝影協會主席、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第八聯合黨委委員于文國教授受邀在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肇慶校區八号樓109教室,開展題為《影像中的思政課——用影像凝結民族奮鬥史》的專題講座。數字傳播學院院長張晉升、副院長王健、院長助理程海濤、特聘教授黃少華、辦公室主任羅坤賢,以及新聞學系專任教師占自華、陳嘉玲一行參加了本次講座。

王健副院長代表學院緻歡迎辭,并重點介紹了于教授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目前是我國唯一獲得過中國新聞獎“照片、通訊、論文”獎的新聞記者,曾獲得第十三屆《長江韬奮獎》(長江系列)、第十一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等卓越成就。

新聞傳播的核心規律與實踐智慧

于文國教授從一線從業者視角出發,剖析新聞傳播的核心規律:無論媒介如何演變,傳播工具始終圍繞文、圖、聲、像四大載體展開。他強調,新聞學習的核心是掌握載體特性,而非空談理論。針對攝影領域,他提出創作三要素——“為什麼拍、拍什麼、怎麼拍”,并結合行業鐵律“新聞無國界,記者有立場”“拍攝無禁區,宣傳有紀律”,闡釋新聞人的責任與邊界。

專業攝影的深度:思想與立場的統一

在全民攝影時代,于教授指出專業新聞攝影的核心競争力在于思想深度與政治站位。他以經典作品為例,強調攝影需解決三大問題:動機、主題與技法,并直言“好作品可遇不可求,但必須根植于政治敏感與職業素養”。他提醒在場學生,影像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更在于通過獨特視角傳遞時代精神。

紀錄類攝影的本質:真實性與思想性的平衡

“紀錄攝影的本質是視覺新聞,真實性是生命線,思想性決定傳播力。”于教授結合工業革命至AI時代的攝影技術演變,指出無論工具如何升級,真實始終是攝影的根本優勢。他提出創作四原則——“内容為王、真實為基、思想為魂、共情為橋”,強調隻有平衡這四點,影像才能完成記錄曆史、傳播價值的使命。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實踐

于文國教授從1978年起從事新聞、紀實攝影至今,足迹遍及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見證和記錄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諸多重大事件及不同領域的民族奮鬥足迹。他強調“拍攝應以過程為導向,以社會視角為切口”。他提到通過細節呼籲學生“用鏡頭關注曆史,用情感連接時代”,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

互動問答:技術與情懷的碰撞

在問答環節,學生圍繞“技術轉型挑戰”“好照片标準”“攝影的社會價值”踴躍提問。于教授以自身從膠片到數碼的轉型經曆為例,強調“适應技術變革,以傳播需求為驅動”;談及評判标準,他直言“能打動自己的照片才能打動他人”,并鼓勵學生保持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堅守新聞人的責任感。

影像的力量與時代的使命

講座尾聲,張晉升院長總結指出:“優秀攝影作品需兼具主題深度與實踐價值,既要紮根專業要求,也要呼應時代命題。”他勉勵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成為兼具技術能力與思想高度的新聞工作者,用影像書寫屬于新時代的奮鬥史詩。




           圖文 |董    好 牟安琪

編輯 |吳    玥

           初審 |王    潔 謝清明

複審 |王    健

終審 |林紹忠

上一條:太阳新聞學子赴深圳百老彙影城開展《視聽語言》課程實踐 下一條:太阳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子赴港開展社會實踐,深度探索灣區創新與跨文化傳播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