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40 王健老師:我最引以為傲的身份是“本報記者”
日期: 2022年12月31日    


 

“你們的新老師來了,這個老師是個大咖”邵澤宇老師說。

“你們都是廣東人嗎?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廣東人吃飯前愛喝湯。”

高個頭,強身闆,操一口标準的普通話,是王健老師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他一開口就以廣東人愛喝湯為例,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王健老師是我們這學期的基礎攝像課老師,也是高級記者,登上新聞界的“珠穆朗瑪峰”,新聞界最高獎——長江韬奮獎。

王健老師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甯夏生活了60多年,十分熟悉那裡的風俗習慣。“趁自己還幹得動,想多體驗一下生活,待在家裡頭帶孫子總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從事了22年新聞工作,今年7月份剛退休,退休後,便想到綠水青山、人傑地靈的廣州生活,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于是在好友的邀請下,來到了改革開放的發祥地廣東教學。

 

王健老師獲“長江韬奮獎”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影

 

保持對生活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不安分守己,喜歡突破”這是王健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老師從事了很多工作,教師、外貿、記者,并且在每個行業都幹出了一番成就,問到老師在他從事過的職業裡最喜歡的哪一個職業時,他毫不猶豫地說“記者”。

記者是份極具挑戰的工作,新聞工作者在具備基本新聞技能的同時還需要有較高素質。新聞生産環境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豐富和飽滿,它更多地是需要我們去挖掘。王健老師擔任記者期間曾在不适合人類生存的地方西海固山區用一年多的時間,拍攝了上萬張照片,留下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最終出版為攝影圖鑒《肖像西海固》。

王健老師說:“喜歡突破,是做一個新聞人必備的素質,要是作為一個新聞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對國家大事不感興趣,對人生的苦難不感興趣,對做人的常識也不感興趣,那你就不是一個好記者。” 學新聞不僅要培養一種對新聞的感知,還應該保持對生活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王健老師作品——《肖像西海固》

 

做一個有溫度的新聞工作者

“我們新聞專業的學生一定要學會共情。”共情,是一種理解他人經曆并做出回應的能力,學會與被采訪者共情,與受衆共情。共情不是同情,需要我們放下自己的觀點去聆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體驗對方的心情和處境。但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中要做到共情又不共情,這樣使我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受訪者的情感,從而寫出以人為本的報道,而不共情可以使我們保持理性,跳脫出世俗的情感,用更客觀公正的态度呈現文章。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時背後也是一個個有情有義、有抱負的個人。“善良,是人的本質品質,是非常關鍵的一條,再一個是有常識,尊重科學。”作為一名記者,善良,使我們筆下的文字有溫度。常識,辯證性地看待問題,提高判斷對錯的能力,降低主觀世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這個時代并不缺乏信息,碎片化信息每天都在湧入我們的視線。王健老師說:“現在不是說新聞沒用,而是新聞更稀缺了。”信息泛濫下反映的是真實、全面信息的缺乏,相比之下,真正的新聞顯得更加稀缺和珍貴。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大衆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而記者要做的就是在流量裹挾信息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理性前行,腳踏實地。“做記者一定要有情懷,沒有情懷做不了好記者”心中有熱愛,腳下才更有力量,無論技術怎麼發展、環境怎麼變化,人工智能怎麼進步,腳闆底下的新聞才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一定要多看書,看‘無用’的書。”對于如何提高寫作水平,王健老師強調我們要多看雜書增加自己的文字積累,做到出口成章,要多閱讀,多看新聞,這樣才能寫出有溫度、有深度的作品,而不是一個機器人記者。新聞語言的魅力在于可以讓讀者進入筆下的世界,帶他們見證不一樣的社會生活,感受人間百态。

新聞工作者應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時代前行的道路上,他們扛着攝像機,拿着麥克風,見證和記錄着曆史的每一幕。每一篇新聞作品的背後,是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映。守望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記者用腳踏實地的報道為社會和國家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王健老師在西吉縣農村幫農民挖土豆

 

王健老師參加黨的十七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常委與中外媒體見面會

 

 

新聞工作的價值與意義不僅于此

在踏入新聞專業後總有人勸退我們将來從事記者這個職業,因為這是一份在大多數人看來既不能發财、工作強度大,且難度高的工作,沒有堅持價值。

但這份職業的意義不僅于此。

王健老師說:“做記者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有價值的事情,不但可以開闊視野,拓寬認知,更是能幫助到别人,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在被問到采訪過程中,最難忘的一次采訪經曆時,他說了一個名字——劉蓮。

“劉蓮是我在采訪過程中幫助過的一個孩子,當時是在夏天,我去玉米地采訪,她就在裡面摘玉米,我問她今年豐收了嗎,産量是多少,收成好不好,我問她怎麼不上學,聽到這句話她眼淚忽然就下來了。她說我考上大學了,但是我不能去上,我說為什麼,她說家裡沒有錢,不讓去。那個時候,甯夏的貧困地區,非常貧窮,供不起小孩上學。我聽到這句話時很心疼,便脫口而出:‘你上,學費我來出’。雖然做記者最忌諱的就是施舍,但是放任不管我更難受。後來我就每個月給小女孩寄錢,走的時候給她買了張火車票,她家就給她烙了一點幹糧,因為家裡實在是拿不出來其他東西。當時她上學的時候比你們還小,17歲不到18歲,她連衛生巾都沒有見過,我愛人給她買了衛生巾,臉盆還有牙具什麼的,一兜子給她提上,她就問我愛人,阿姨這是啥東西,我愛人當時就特别吃驚,就給她講這是幹什麼用的。在幫助劉蓮的這個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人生的艱難,那麼你在你的工作中是會有動力的。”王健老師說道。

劉蓮畢業後,王健老師介紹她去當地地市的一家報社做記者,她也非常争氣,被調到銀川市西夏區宣傳部主管新媒體。王健老師說:“她是個非常重情義的孩子,每到過年過節都會來,我母親在世的時候經常去看我母親,奶奶長奶奶短地跟我母親聊天。現在我來廣東還沒跟她說,說了肯定不讓我來,就是應該安享晚年,這種感情在工作中結成情誼,像自己女兒一樣。”

我們都知道在那個年代的貧困地區,女孩子如果沒有上學,基本就是十六七歲找一個婆家結婚生子了。王健老師的幫助改變的不僅是劉蓮的人生,更是千千萬萬像劉蓮一樣的孩子。後來,地市級報社的總編輯以劉蓮的名字設立了一個助學基金——劉蓮助學基金。用來幫助像劉蓮一樣的孩子們。就這樣,劉蓮以另一種方式回饋着社會。

聽完劉蓮的事情後,我們三人都不禁感慨新聞傳播帶來的力量,也為劉蓮感到滿懷喜悅。新聞記者是有溫度、有情懷、有力量的,雖然沒有辦法幫助到每一個人,但是換個方式,也許就能達到相同的目的,更能夠體會記者這個職業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的意義和價值。

 

王健老師在西海固農民家采訪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不是每個人都像劉蓮一樣可以被看到,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有一個圓滿的結局。記者不是超人,大千世界有太多讓我們無力的事情,我們也許會在理想與現實中掙紮,一遍又一遍地詢問自己的初心。不幹,問題也解決不了,總要有人踏出第一步。

王健老師說:“無力感也是一種動力,你感覺到無力,你才會有想法去解決。”

大環境的影響、不被理解、浪費時間、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這一個個聲音彙成一把利劍刺向新聞行業,事實是這樣的嗎?“不。”面對我們炮語連珠的提問,王健老師堅定地回答。面對新聞行業的現狀,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學會自我調節與消化,堅信真理永遠在人間,你總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隻要有新聞理想,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新聞理想——是我們在這次采訪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詞,也是我們選擇新聞專業的證明。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這句話始終刻在我們的腦海。十二個字,每一個都是那麼地铿锵有力,讓我們的新聞理想逐漸有了形狀。新聞記者堅持站在大衆的立場上為群體發聲,他們可能是在大城市中努力融入的邊緣群體,可能是在遭受不公後投訴無門的公衆,可能是邊遠山區的貧困人口,可能是......做記者很有成就感,用相機記錄他們的生活,用文字傳遞他們的心聲,記者所擁有的話語權雖然不能直接解決這些人所面對的問題,但能讓社會中更多的人去關注他們。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力量可以使結果發生質的變化。

記者這個行業看到人性的自私、陰暗,也看到人性的無私與友善,不求可以改變什麼,有東西留下了,就是堅持的意義。王健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給自己設限,一個規定動作,一個自選動作。體制内的事情叫規定動作,按照單位的要求報道好新聞,而自選動作則是自己認準的項目或題目,堅持拍,堅持寫,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體現人生價值。

允許生活的不完美,相信前進的路上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理想不死,信念永在。

 

與王健老師采訪結束後的合影

 

 


作者:蔡育穎 李金禧  

上一條: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元宇宙融媒實驗室”建設一期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下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39 從話筒中傳出的人生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