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17 從手藝到守藝:陳阿姨與橘紅的十年
日期: 2022年12月28日    


陳阿姨坐在矮小的的凳子上,左手拿着一個淺褐色的大果子,右手拉着一根繩子,不斷緊緊地纏繞住果子的上端,擠壓出一個小圓柱,然後往挖空的果子裡不斷填入稻草灰,用棍子壓實,時不時地發出“咚咚咚”的聲音。她的手因為壓棍子變得通紅,青筋暴起,手上冒出大大小小的幾個水泡。

這是小時候寄住在陳阿姨家時,我每天午睡起來都會看到的場景,那時我并不知道她在幹什麼,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一門已經快要失傳的手藝。

 

50歲阿姨學藝十年做橘紅茶葉罐

橘紅也稱化橘紅、毛橘紅,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疾,止咳、健脾消食等功效,有“南方人參”的稱号,明清時期被列為宮廷貢品。約在清嘉慶十一年(1806),賴、李兩家的橘紅園就開始對化橘紅進行工藝加工了,在清末,化橘紅工藝品還代表中國參加法國巴黎工藝品展覽獲得了銀獎。 

化州制作橘紅的地方有不少,最出名的地方為賴家園,各家加工橘紅最常見的方法是曬幹後切片售賣,但是他們有一門其他家沒有的手藝——橘紅茶葉罐。橘紅茶葉罐可以用來珍藏各種茶葉,所裝載的茶葉吸收橘紅的韻味,變得異常芬香;且橘紅擁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便能讓人在喝茶的同時增添别樣的滋味;加上工藝師父雕刻的精美印花,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陳阿姨的大伯是賴家園的手藝傳承人,賴大伯已經做了四五十年的橘紅茶葉罐,今年八十多歲了,化州除了他,恐怕已經找不出第二個精通橘紅茶葉罐制作的手藝人了。

2012年,當時五十歲的陳阿姨從單位退休,一個人在家十分清閑,在這之前,她學着接觸過橘紅,但隻是把摘下來的果子簡單加工好,切成橘紅片拿去售賣,并沒有學過制作茶葉罐。2015年,央視一檔名為《鄉土》的節目以橘紅茶葉罐為題,來到賴家園給賴大伯做了拍攝采訪,精細的橘紅茶葉罐制作過程引起了陳阿姨的興趣,而且家裡不少人都沒有學精這門手藝,于是她便踏上了學習手藝的道路,這一學,就是十年。

對别人來說是消遣,但對傳承人來說是“守藝”

陳阿姨開始了學藝之路,她信心滿滿地認為,賴大伯年紀那麼大了都能做得那麼好,自己還年輕,一定能做得更快更好。但學了一段時間後,陳阿姨發現這完全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複雜的工具操作、繁瑣的制作工序,對她來講,都是極大的挑戰。

在我的印象中,陳阿姨一直都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她說,把橘紅果肉挖出來時,自己非常心急,總是不小心把橘紅挖破,然後這個果子就報廢了;用繩子紮茶葉罐頸口時,不僅需要特别大的力氣,且人坐在小闆凳上,會因為受力不平衡,導緻身形彎曲。賴老伯因為做了幾十年這道工序,整個人的身形都是歪的。陳阿姨因為自己沒有耐性,覺得制作過程太繁瑣,又不想讓自己的身材走樣,中間停止過幾次,但看到賴老伯幾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地堅持,自己又有了動力。“我性格比較急躁,有時候也有很多煩心事,但坐下給茶葉罐雕花,能讓我的心慢慢靜下來。”

雖然接觸時間短,不能像賴大伯一樣得心應手,但她已經獨立做出二三十個質量上乘的茶葉罐了。

如今賴大伯身體不太好,隻有賴伯母一個人在做了。他們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門手藝,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一門手藝對他們來說是飯碗,是救命稻草。後來生活慢慢好了,賴大伯夫婦年紀也大了,做茶葉罐十分辛苦,但他們放不下這門祖傳手藝,習慣了每天都把橘紅從屋裡搬出來,坐下來一做就是一天,這麼多年來,有不少人一時興起,來向賴大伯學習這門手藝,對他們來說,這是消遣,但對傳承人來說,是想守住這門瀕危的手藝。

200多道工序

陳阿姨也說不清做橘紅茶葉罐有多少年了,在她的印象裡用橘紅做茶葉罐是以前老一輩人傳下來的手藝了,在化州當地,橘紅茶葉罐的産業發展也擁有着悠久的曆史。但其實無論從顔色還是外形,我們都很難把茶葉罐和橘紅果聯系在一起,這其中包含着十分複雜的制作工序。

約莫每年的七八月份,正值橘紅成熟,陳阿姨就着手開始做橘紅茶葉罐了,在挑選橘紅時,她提到首先要選擇表面絨毛較多的橘紅果,個頭也要稍微大一些,因為這樣在後續雕刻印花上會更方便些。

新摘的橘紅需要在陰涼的地方放上幾天,然後再放進水裡進行焯洗,水溫保持在六七十度左右,并且要不斷攪拌,讓橘紅果受熱均勻,直至顔色微微變黃再撈起,在太陽底下曬上兩三天,橘紅的顔色就會從原本的綠色完全變成黃色。

在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茶葉罐的制作了,首先需要先用刀子在橘紅頂部開上一個小口,再用勺子将橘紅内部的果肉掏空,再将其放到太陽底下曬上一天,讓果實在暴曬下變軟,接着需要往果實内部填充稻草灰。為了确保罐子内部幹淨,在填充時會用塑料袋将稻草灰和果實内部分隔開來,這是決定茶葉罐外形至關重要的一步。

接着就是紮瓶口,要先用木棍狀的棒槌對橘紅果的瓶口形狀進行調整,纏繞上繩子将其固定,整個茶葉罐形狀就這麼固定下來了,這樣曬一天,第二天再把線拆開來,重複灌稻草灰到紮口的一系列操作,再多曬一天,像這樣重複三次,才能算真正完成定型這一步。

最後就是雕刻印花了,用刀子在茶葉罐表面先将圖案大緻地描繪出來,然後再慢慢進行細節的優化,起碼要像這樣重複四五次才能雕刻出具備立體感的花樣來,一套工序下來,雕刻一個茶葉罐至少要花費兩到三天。

當談到做茶葉罐最複雜的步驟時,陳阿姨幾乎脫口而出:“最困難的一道工序就是紮瓶口了”,因為在紮瓶口的整個過程是最繁瑣的,這十分考驗一個人的耐力,陳阿姨談到:“紮瓶口的時候是要慢慢來的,不能為了快而随意使用自己的力氣,要是一不小心,可能瓶口就被紮斷了,那這個橘紅胚子就沒有用了,一切也就前功盡棄了。”因為整個過程細化下來涉及到了二十多個工具,二百多道工序,所以把橘紅果做成茶葉罐,前前後後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一年裡用來做茶葉罐的兩三百個橘紅果子,可能最後成功的也不過二三十個。

在茶葉罐的保存上也是大有文章,陳阿姨說道“由于橘紅果的吸水性較強,所以橘紅茶葉罐的保存需要一個較為幹燥的環境。”但是由于南方的天氣濕度較高,容易回潮,因此在日常保存的過程中,就要用塑料袋将其一層層包裹起來,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要多将茶葉罐放至陽光底下晾曬,才能更好地延長茶葉罐的使用壽命。

因為做工複雜,成品數量稀少,所以一個手工橘紅茶葉罐定價上相比于市面上機器生産的茶葉罐也會更高些,一般定價五百元左右。同時在銷售渠道上的客源也比較穩定,一般銷售給先前就預定好的客商。

失守之困

化橘紅茶葉罐的制作周期很長,經過晾曬及兩百多道制作工序後,僅僅是完成了茶葉罐胚的制作,還需要經過春夏秋冬四季的熱脹冷縮來定型,屆時才能繼續在茶葉罐胚上進行表面的印花雕刻,否則南方潮濕的氣候加上化橘紅果實本身存在的水分,已經雕刻好的雕花可能會因為果實表面反彈而消失,用耗時又耗力來形容毫不過分。

由于制作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化橘紅茶葉罐本身的制作又困難,像賴家園這樣全年做化橘紅茶葉罐的手工作坊,一年最多也就隻能做二三十個。受制于化橘紅茶葉罐本身容易回潮、發黴的特點,最多也就保存幾年時間,因此就算是質量上乘的茶葉罐一個也隻能賣五百多元,更糟糕的是,對于大部分初學者來說,做出來的橘紅茶葉罐還有很大的可能因為品質不過關,而賣不出好的價錢。

談到現代化工業制作出來的化橘紅茶葉罐是否對手工化橘紅茶葉罐有沖擊時,陳阿姨顯得很不以為然:“機器制作的茶葉罐和手工做的差别很大,機器制作的比較粗糙,雕花不夠好看、不夠立體也不均勻,雖然價格便宜,一個隻要八十到一百元左右,但是大家都會更想要買手工制作的,因為手工價值高,送禮也比較好看。”

雖然機器制作的化橘紅茶葉罐本身沒有擠占到手工化橘紅茶葉罐的生存空間,但是陳阿姨說,手工化橘紅茶葉罐傳承中最大的問題是它本身的制作難度和不高的經濟效益,對比起去工廠打工一個月可以拿到穩定的五六千塊錢,做手工橘紅茶葉罐的收入可謂是小巫見大巫,每一個茶葉罐雖說能賣到五百多元,但是一個人一年最多也隻能做十多二十個,算下來一年也就賺一兩萬塊錢,很難說服年輕人放棄本身的工作來傳承這項手藝。加上做手工橘紅茶葉罐的過程實在是太枯燥、困難,想要年輕人留下來學習這門手藝可謂是難上加難,陳阿姨坦言道:“雖然很希望他們能夠學習這項技術,但是他們都不願意呀,别說他們不願意,我自己有時候做壞了都想放棄,真的太難了。”

手工化橘紅茶葉罐甚至都找不到擴大銷量和影響力的方法,很難做到市場化的轉型,“全化州都找不到人來做,每年最多也就能做出來二三十個茶葉罐,說挂到網上賣、推廣出去也沒有用啊,都沒有貨去賣,也沒有辦法”。

“記不清做了多少代人了,到我們這一代就傳不下去了,沒有人做了”,面對這一門手藝,跟無數傳承人一樣,陳阿姨既不忍心看着它失傳,又表示光靠内心的情懷無法堅持下去。

作者:黃文秋 胡炜炫 肖宛甯

上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18 羅克思的音樂之旅:從殡儀館到監獄 下一條:非虛構寫作大賽作品展播16 麥烨敏:紮根基層,理想開花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