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動态

首頁 >> 首頁 正文 >> 正文



新聞·情懷——學會做與受衆共情的新聞人
日期: 2022年10月25日    

本網訊:20221019日下午19時,學術講座“新聞·情懷——從一位新聞系大學生的來信說起”在我校增城校區圖書館報告廳進行。本次講座的主講嘉賓為《看天下》雜志總編輯、甯夏日報報業集團前編委王健老師,出席本次講座的嘉賓有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趙維江院長、倪列懷副院長。因疫情防控問題,講座采取線上與線下共同進行的方式,王健老師神采奕奕的演講,讓報告廳内的掌聲接連不斷。

 

f6b7f8b412ac51255592247e673feeb

(圖為講座的現場)

 

講座伊始,王健老師入鄉随俗,以廣東人吃飯先喝湯的飲食習慣,先給大家盛上了一碗“心靈雞湯”。他用新聞事業的奠基人範長江為例,向大家訴說了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崇高品格,用範長江“隻有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才配做新聞工作者”的話語讓新聞工作者清楚人格健全是他們需要的最本質的東西。

 

1ee0eecd1184f3fab38749c43247030

(圖為王健老師發表演講)

 

王健老師随後講述了呂文蔚給中國青年報曹林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新聞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這封信還涉及到新聞界的一個未解之謎——新聞無學。“新聞無學”觸及了一門學科中“最靈魂的、标志性的”東西——新聞有沒有規律的大問題。許多學者認為新聞工作隻是一種實際工作,并沒有多大學問可言。

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點就是和許多“老牌”學科比較,新聞學出現較晚,體系不夠完整,所以一些學者不承認新聞學是一門學科。“新聞無學”的議題最早由甘惜分老先生提出,并且在理論上進行了探讨。“新聞無學”之謎能提醒和推動新聞人去努力研究新聞學,最終找到新聞有學的規律,實現“新聞有學”的追求。如今新聞無學論已被更多的專家學者所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聞工作者應該做“雜家”,通過大量的閱讀觀察思考和實踐,掌握知識與本領。

新聞工作是一門大學問,是要通過大量閱讀觀察思考和實踐後拓展的大學問。随後,王健老師向新聞界的學子們提出了核心問題:“新聞的本質是什麼?”。他用人們害怕孤寂為例,指出人是極度社會化的生物,是渴望生存的生物的生活狀态,以人為本是新聞的本質也是新聞的邏輯起點。王健老師指出以人為本這一“本質”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是制作新聞要以人為本,第二是指在情感方面也要以人為本,與受衆共情,用真情實感去編寫每一篇文章。

2016年,王健老師榮獲了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長江韬奮獎。談及其中的秘訣,他說“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人,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武器”拿在手中,不論去到任何地方,拍攝記錄的設備一定不能丢下”。随後他還表示,新聞工作者的基因是自由心靈,人文情懷,鐵扇道義,也是妙手文章。要以人為本,多角度看待,保持客觀;多角度審視,就能發掘到單一角度看不到的新東西,這是王健老師認為的新聞學核心學問,也是新聞從業者的情懷——做好新聞就要從人情出發。

王健老師随後講述了現如今的媒體發展狀況,媒體斷崖式下滑。媒體,作為社會公器,起着輿論監督的作用,承擔着激勵人們前行的任務。媒體的衰落,不是受衆和社會先抛棄了媒體,而是媒體首先抛棄了受衆和社會。王健老師對此給出獨到的建議,作為新聞工作者,在互聯網的浪潮中應當加緊學習,趕上時代的步伐,在媒體行業中登上珠峰,實現自我價值,讓新聞有學,讓新聞活的更廣闊。

在提問互動環節中,參與現場講座的同學向王健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人,在大學階段應如何努力?王健老師作出如下回答: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人,首先要掌握新聞的本質,學會以人為本,保持客觀,擁有新聞從業者的情懷;除此之外要努力學好當下,先不去考慮未來如何,多去讀書,努力提升自己。


23f26b71ed07c3752dd46932356e06b

(圖為王健老師給提問同學解答問題)


最後趙維江院長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對于王健老師來到我校給同學們進行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謝。趙維江院長表示,王健老師是一個經曆了媒體發展的老媒體人,他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以及在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讓每一位同學了解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了解新聞業的發展,感受到了中國新聞事業這幾十年的曆程。新聞不會消失,新聞在更廣闊的領域裡活着。

 

19a9f9b347277f0c113d566c15fd792


(圖為趙維江院長發表總結)



學生記者:彭卓妍

攝影:黃東英

指導老師:占自華 邵澤宇

 

上一條:網絡與新媒體系召開2023屆畢設動員會暨導師與學生見面會 下一條:太阳初令偉老師受邀參加2022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創意節啟動儀式

關閉

粵ICP備17051289号   版權所有 Copyright©2019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數字傳播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一号 郵政編碼:511300 聯系電話:020-8384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