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與新媒體目前已是省級特色專業、校級一流和特色專業、校級課程思政試點專業建設點。但要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一流專業必須具備一流師資、一流課程、一流教學和一流成果,今年又恰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成立五周年,因此,網絡與新媒體系舉辦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成果彙報會(2017-2022)暨一流課程建設研讨會”。2022年7月1日(周五)上午10時,會議在圖書館一樓教師發展中心互動室(5)舉行,出席會議的有未來媒體研究院院長譚天、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院長趙維江、副院長倪列懷、副院長林紹忠以及網絡與新媒體系全體專任教師,大會由網絡與新媒體系執行主任張志榮主持。

會議伊始,張志榮老師簡要回顧了網絡與新媒體系五年間在教師隊伍、實踐教學、對外交流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尤其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成績斐然。目前有專任教師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8人,博士3人,“雙師型”教師4名;共發表論文近70篇;主持各級各類課題23項,其中主持廣東省重點課題2項,主持省級項目3項,主持廳級項目1項;主編和參編《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2019全國短視頻創意發展研究報告》《道可道新媒體理論與實務研究》《道可道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研究》《非常道譚天新媒體傳播探索》《新媒體運營》等。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院長趙維江回顧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五年的發展曆程,實現了從0到1的轉變,目前正邁步在從1到2的跨越征程中。他深情地說,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他到華商學院工作以來,一手申報與建設,見證與看着長大的。五年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完全是從零開始;現在雖然還很年輕,但發展迅速。發展迅速的原因主要基于一個大背景和一個小背景。大背景就是我們趕上了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的大好時期,充滿着無限的發展空間;小背景就是有著名新媒體專家、新聞傳播學學科帶頭人譚天教授和知名社會網絡專家、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負責人郭玉錦教授的及時加盟以及大膽探索與創新,并精心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年輕教師。同時,趙院長也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老師們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進一步明确專業在全校的角色與定位,隻有角色與定位明确了,我們才有更清晰的目标和行動力;第二,我們要進一步增強事業心,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它進一步做大、做好、做強;第三,我們要多謀善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早日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辦成名副其實的省級一流專業。

教師代表陳律言、夏廈和劉樹林結合自己課程建設的成果、經驗進行了分享。主要圍繞以下三點:1、課程建設如何體現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特色?2、如何建構相對獨立的課程群和課程模塊? 3、課程建設效果評估體系如何設計? 首先分享的是陳律言老師,她根據兩輪《短視頻制作》的教學經驗和探索,圍繞三個問題展開闡述:1、老師如何做到“因材施教”?2、老師如何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監控?3、如何讓學生能夠帶着“數字資産”畢業? 并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夏廈老師從《新媒體寫作》四輪的教學實踐,從課程總體設計、教學改革探索、課程建設方向、存在的問題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尤其是自己在教學改革探索過程中總結的四點經驗: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和傳院自媒體矩陣建立關聯;與頭條學院、頭文科技等公司進行課程共建;過程和成果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劉樹林老師結合《數字圖片處理》三輪教學實踐的經驗,分享了課程建設的目标、方法和思路等。尤其是教學中融合混合式教學模式,借助學習通平台進行教學設計,學習過程能夠監控反饋,實現教學過程數字化記錄。基于移動終端的《數字圖片處理(PS)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以“選區工具”為例》獲得2021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教學優秀課程案例二等獎。

三位老師分享完成後,金慧教授一方面肯定了三位老師的精彩分享,另一方面也給出了三點中肯的建議:一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設置要繼續秉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二是開設一些凸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特色的課程,如:短視頻制作、新媒體營運等;三是大力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倪列懷副院長也做了精彩點評:第一,可以考慮把“數字資産”概念加入到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22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标中;第二,目前我們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定位更加清晰了,我們重點放在三個方向上:産品創作與制作、新媒體運營(包括圖文、視頻等)、傳媒大數據應用;第三,有些課程可以進一步細化,如新媒體運營可以按照圖文、短視頻兩大類分兩個學期進行開設。

未來媒體研究院院長譚天結合三位老師的分享做了最後的總結。第一,做好課程間的無縫銜接。《短視頻制作》實操性、時代性很強,可以與後續課程《新媒體運營》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制作與運營”的課程群或課程包;在上《新媒體寫作》之前,建議先讓學生們學習《新聞采寫》等課程,這樣課程之間就有一個更好的銜接;《數字圖片處理》需要一些設計知識的支撐,并與後續的《新媒體産品設計》《交互界面設計》等課程有效銜接起來。第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定位要進一步精準,使其更符合華商實際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需求;課程建設可以以課程教研室為依托,打造一批高質量的課程群。第三,充分發揮新媒體工作坊的優勢,與某些核心和有特色的課程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

(圖9)
會後,院領導和全體網絡與新媒體系老師們進行了合影留念。

文稿:張志榮、邵澤宇;攝影:陳治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