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蜀梅與教師合影
本網訊:2020年11月3日晚7點,《南方日報》記者張蜀梅于勵志樓B104開展了以“新聞采寫中的非虛構寫作”為主題的講座。此次講座出席嘉賓有新聞學專業負責人駱莉教授、文學院林宋瑜教授、新聞系主任助理莊學勳老師以及各院系教師代表。講座由駱莉老師主持。
主持人,新聞學專業負責人駱莉老師
“在非虛構寫作過程中,如何記錄大事件”“如何捕捉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作為學生,如何進行非虛構寫作”,張蜀梅記者以這三個問題作為開場,并用個人的經曆回答了這些問題。
在非虛構寫作過程中,如果想要記錄大事件,需要記者從這個事件中的人出發,去采訪與記錄事件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當聽到新聞線索時,要确認線索是否屬實及其報道價值。确認這兩點後,記者就要立刻奔赴一線,聯系最具權威性的專家,以獲取最新消息與新聞素材。
2003年,在老家過年的她收到了一條“廣州出現一種怪病,已經有醫護人員開始感染”。作為專門負責報道醫院新聞報道的記者,她先确認了消息來源以核實信息是否屬實,且了解到此疾病具有極大傳染性,即其具有重大新聞價值。于是,她立刻返回廣州,從其他記者獲取情況,甚至于在疫情初期時沒有任何防護情況下去醫院采訪醫護人員。同時,與鐘南山院士取得了聯系,是“非典”期間第一個對鐘南山進行深入對話的記者。後來,也獲得了“廣東省抗擊非典先進個人二等獎”與國務院中宣部頒發的抗非“優秀記者”勳章。
2003年,張蜀梅采訪鐘南山院士——圖片來自講座PPT
記錄大事件、捕捉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就需要我們有擔當、有責任心、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張蜀梅以2008年“汶川地震”時她的個人經曆為例作了詳細的說明。“地震後,我們是最早進入現場的記者”,沿途中的學生、女孩、村長、老人都成為了她重點關注的對象。而從汶川回來之後的她,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她決定關注農民工,要寫背井離鄉的他們在尋求夢想的經曆,寫出他們的共同經曆和命運。因此,與南都記者合作寫出《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洪流》,此書也獲得了國家記憶2011年·緻敬曆史記錄者“年度曆史寫作(媒體)”大獎。
作為學生在進行非虛構寫作時,要學會發現、關注身邊人、養成記錄習慣,然後在精神層面上,要做到有心、有理想、堅持與堅守。在互動環節中,張蜀梅記者将學生所提的問題分成:新聞倫理類;實習類;是否已走出創傷後應激障礙。而對于這些問題,張記者都做了解答。
張蜀梅與全體師生合影
最後,駱莉教授對本次講座做了總結,并對張記者當年将全部稿費捐給汶川地震中受災的人民表示敬佩,希望新聞學的同學們向張記者學習,以她為榜樣,同時也很感謝張記者所介紹的實習機會。
個人簡介:張蜀梅,資深記者、作家。生于四川,現居廣州。先後就讀于複旦大學、南京大學。現供職于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發起人,《南方都市報》非虛構寫作大獎宣講人,曾受聘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準記者訓練營課外營輔導老師,中山大學設計與傳播學院校外專業碩士導師。著有短篇小說《圈套》《非常關系》《情感一種》,中篇小說《同窗共讀》,長篇小說《一個或幾個人的舞蹈》,中短篇小說集《同窗共讀》。近年來從事非虛構寫作,出版紀實文學《在SARS的流行前線》(花城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生死一線》(花城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專欄《活着就好》(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先後多次在暨南大學、中山大學開辦非虛構寫作專題講座。
學生記者:葉倩柔
指導老師:莊學勳老師
排版發布:溫丹平